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科科长潘大海向记者介绍哈尔滨创新创业大厦展出的高新技术成果。
文/摄 本报记者 彭溢 赵一诺
想随时随地为手机充电吗?“将石墨烯做到纱线表面,可将一根毫米级的纤维做成电池,将来织在衣服上就可以实现电能存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袁国辉介绍的这种神奇的柔性能源是他正指导学生研究的课题。
近日,走进哈尔滨创新创业大厦,回想起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时的一幕幕场景,袁国辉依然激动。那一天,是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实践者难忘的一天。5年来,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耕耘着一块块科技沃土,探索着将“象牙塔”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抢手”产品的创新实践。
袁国辉
拓宽石墨烯技术应用领域
走进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在袁国辉办公室的墙上,一张照片格外醒目,那是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哈尔滨创新创业大厦考察时,袁国辉向总书记介绍最新研发的石墨烯粉体的一幕。这张照片下面挂着10篇他指导学生发表在国际期刊的高水平论文,其中,关于柔性能源研究的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到了25。袁国辉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使我更加坚定了走石墨深加工技术产业化的道路。把学生的优秀论文上墙是想激励学生,希望墙上这些石墨深加工理论成果都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从袁国辉手中接过的石墨烯产品,是袁国辉作为哈尔滨万鑫石墨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研制的,是当时在国际上最先推出并取得实质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石墨烯导电浆料。如今,石墨烯导电浆料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升,并取得了国内外多家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认证,已大规模推向市场,累计实现3个多亿元的销售额。
省工研院
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中继站”
今年春节刚过,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几位年轻专家就深入到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服务。
“没想到,通过专家们的帮助,我们还有53项技术可申请专利。”海邻科公司副总经理丁福生对记者说,“省工研院就像一个‘中继站’,将一个个藏在‘象牙塔’里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抢手’的产品。”
“我们通过打破行政、技术、市场、信息等壁垒,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中‘挖’出来,使其变成实实在在接受市场调配的商品。”省工研院院长付强告诉记者,5年前,在哈尔滨创新创业大厦与习近平总书记握手的一瞬间,内心里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力量。当时,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些话一直激励着省工研院科技人员,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优势,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