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闫紫谦 在佳木斯市桦南县闫家镇大张家村,说起盛春德,人们都为这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人竖起大拇指。大张家村附近大大小小的村路,都记下了他38年如一日的劳作和艰辛。据村民们粗略统计,盛春德每天往返步行近15公里,38年走了22500公里;运送土方将近25000立方米,清理冰雪近40000立方米,残土足以堆成一座小山。在他修护的通村通乡路上,附近15个村屯的村民、2万多过往车辆的120万人次受益,当地人都称他是“村路愚公”。 1962年春,25岁的盛春德随父母来到桦南县闫家公社大张家村第二生产队安家落户。大张家村地处偏远,冬季通村通乡公路出现雪阻、夏季涵洞淤泥堵塞是常事儿,严重影响村民出行。盛春德做出一个决定——义务修桥补路,而这一干就是38年。一架独轮车、一把铁锹和两个筐是盛春德形影不离的劳动工具,无论冬夏,他每天早上二三点钟就起床,吃完饭,天还没亮就到15公里外的路段巡查。只要发现路面有一点坑坑洼洼,他就借助独轮车和筐取土和运土,有时还特意在村子四周寻找零碎的砖头瓦块,像蚂蚁搬家一样运过来,将路填平。对盛春德来说,在通乡通村公路上,每条路的状况咋样他比养路工更清楚,哪里出现坑坑洼洼他就会出现在哪维修。冬天,手和脸都冻得裂开了口子;夏天,衣服被汗水打湿结起盐霜。 每年入冬,从县城通往公心集村的车辆大约每隔十几分钟就一趟,道路经常被雪阻,为了让所有的过往车辆节时省油,盛春德每天清理这段雪阻路。2011年春节期间,他凌晨两点开战,苦干六天三夜,在大张家村和中和村路上每隔30米挖一个错车位,方便村民出行。每年开春季节,白天冰雪开化,晚上结冰,司机各个如履薄冰,校车在这样的路上更是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为了孩子们,他每年的这个季节都要凌晨两点起床,推起独轮小车赶到现场清理路面,等学校的校车通行时,他早已把路面冰雪清理干净,站在路边的他擦去脸上的汗水,露出欣慰的笑容。 2014年开春的一天,村民们从桦南县城回村,在阎家镇一个拐弯路口堵了十多台车,开化后又结冰的路面溜滑,车开不出去,乘客们下车推也无济于事。盛春德闻讯赶来,趴到车厢底下,用镐一下一下地刨冰,鼻子、眉毛、头发上都是冰碴。乘客被深深感动,纷纷给他拿各种东西,可老人家啥也没要就走了,只给大家留下一个单薄的背影。 盛春德一直一个人过着艰苦的生活,镇党委免费为他安上了电灯、有线电视,送来彩色电视机,家住七台河的弟弟要接他同住享享清福被他回绝,他早已把义务修护村路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2013年,盛春德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东北网评为“感动龙江”年度人物;2014年,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