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行军打仗的部队,拥有合适的武器装备,是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精良的武器装备甚至可以左右战争的胜负。然而就在70年前的这场现代化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却是一支始终没有标配武器、没有后勤补给的部队。抗联与日伪军的战斗,堪称是现代战争史上装备差距最悬殊的搏斗。采访期间,我一直留心任何关于抗联武器装备的实物和记录,希望借此“真刀真枪”地“触摸”那场战争。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北安博物馆里两把大刀,刀身已经锈得发黑,只轮廓上还显示出大刀的粗糙外形。博物馆副馆长边瑾说,这就是抗联战士们真正用过的武器。不同于29军大刀队血战喜峰口,用大刀的抗联战士既没有留下战绩也没有留下名字,只知道他们在国破家亡时,哪怕手里只有大刀、长矛这样的冷兵器,也要加入抗联打鬼子。 再看抗联用过的枪支,木制的枪托已经腐烂殆尽,剩下铁制的枪杆还挺立着,寒酸的外表甚至已经分辨不出是哪国的“产品”。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主任于文生说,用上步枪的抗联战士已是幸运,要知道战士们最先用的是射程只有百十来米打猎的土炮、霰弹枪。还有一个战士需要背好几把枪的情况,因为子弹也是捡来的,不知道能用在哪支枪上。 与枪相比,子弹对抗连部队更珍贵,老战士李敏回忆,弹药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打出去多少子弹,都要捡回来。在山林里战士们宁愿饿着肚子,也不能用子弹打野猪、打狍子。因为留着一颗子弹,就有机会打死一个日本兵。在抗联“兵工厂”还在生产的时期,战士们把变形的弹壳尽量修复再装上子弹。不过这些子弹很容易成为哑弹,打不出去。由于缺乏保养器材,抗联战士手里的枪很多都生满了锈,要不断地擦拭。短兵相接时最为残酷,如1938年冬锅盔山一战,抗联部队遭到围困,敌人用刺刀,抗联战士只能用枪托,因为抗联的俄制或捷克制步枪大多没有刺刀。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曾说过,东北抗联14年的抗日游击战争与两万五千里长征、江南三年游击战争同样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是中国革命的“三大苦事”之一。 记者认为,抗联所遇遇到条件之艰苦,敌我力量反差之大,在红色抗日武装中当属最苦。然抗联战士并没有因困境发出“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慨叹,司马迁曾描写李陵“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李陵率军,力尽被俘,杀敌数倍,固无可指责。然抗联将士,力竭不屈,甘洒热血,却又是古人所不及,所谓民族英雄,舍此谓谁? 本版相关资料由李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