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黄进华
中国抗战的胜利离不开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其中统一战线是“第一法宝”。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统战史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最为厚重的历史篇章之一。以1933年《一·二六指示信》的发布为开端,这一理论首先成功实践于东北,使得东北党组织成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行者”,并发挥“示范作用”。
促进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5年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驻东北巡视员、第一任吉东特委书记杨松前往莫斯科,参加起草《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这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形成的一个标志性文件。《八一宣言》根据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提出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并率先在东北实施——建立东北抗日联军。
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续12年(1933年—1945年),其间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1938年四、五月间,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杨松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论七年来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七年来东北抗日统一战线、军队工作、根据地建设及群众工作、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等重大问题提出许多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并总结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6条根本经验,其中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为党中央制定和完善抗战时期方针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以此为基础,1940年前后,在杨松、李范五、孙西林等人主持下,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东北抗日斗争经验点滴》,详细分析、总结1937年以前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乃至全国抗战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一批宝贵的统战干部。在党的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干部。1933年以后,东北党组织积极探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前后持续12年,历经坎坷磨难,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大批熟悉统战工作的干部。1937年以前,东北党组织从中选派数百位同志前往苏联学习,大部分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到达延安,如杨松、韩光、李范五、刘海涛等人,他们都曾参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统战经验,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