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初创地。
创办第一张《黑龙江日报》的4人之一:马彦(女)。
殷参社长与妻子王遵佗。
国家领导人在黑龙江。
铅字印刷时代的印刷设备之一。
难忘1945年落雪的冬季,侯野峰、章子冈、张向凌、马彦,四名共产党人,迎着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历经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从延安来到北安,在日伪遗弃的《康德新闻》支社旧址——一座小二楼里,凭借几张破旧的桌椅,着手创办中共黑龙江省工委机关报。 难忘1945年12月1日,在呼啸的北国大地上,《黑龙江日报》呱呱坠地,迎来她生命中的第一缕晨曦。回望诞生之初,那段开启光辉历程的岁月,《黑龙江日报》历经铅与火的淬炼、欢笑与泪水的洗礼,七十载风雨兼程,她始终高擎党的旗帜,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 他们从延安走来 1945年11月15日,侯野烽、章子冈、张向凌、马彦(女)等随干部大队经两个多月长途跋涉,从延安经沈阳、哈尔滨到达北安(黑龙江省工委所在地)。他们4人在老区都从事过报纸工作。 省工委18日晚分配他们的工作是:尽快出版省工委机关报。任命侯、章为正副社长。 19日,侯野烽等首先到北安镇北岗,接管日伪《康德新闻》北安支社。此时,原支社社长西村(日本人)等早已逃逸。有一座空无一人的小二楼,里面几张旧桌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2月1日创刊了中共黑龙江省工委机关报。由于当时编采人员不足,暂时出版以刊登新华社电讯为主的《时事新闻》。这一天,黑龙江日报的社牌,也正式挂出。《时事新闻》于1946年2月1日改报名为《黑龙江日报》。 1945年10月10日,新婚蜜月中的殷参与妻子王遵佗奉命随延安干部大队奔赴东北。1946年,殷参在齐齐哈尔市任中共嫩江省委机关报《新嫩江报》编辑部主任, 1947年10月,到北安任《新黑龙江》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6月任《黑龙江日报》社社长。 殷参在发展省报的通俗化、群众化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战火中成长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进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期遭受日伪统治的黑龙江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军民为建立东北根据地进行艰巨的斗争。当时的黑龙江地区划分为黑龙江、松江、嫩江、合江、牡丹江五省和哈尔滨特别市。在根据地开辟初期,各中共省(市)工委都着手创办自己的机关报。这批报纸,是我党第一次公开同北满人民见面的报纸。《黑龙江日报》由北安,而齐齐哈尔,而哈尔滨,由小省的省报成为大省的省报,始终出刊。其他省报,随省建制撤销而先后停刊,除《牡丹江日报》之外,最终都并入《黑龙江日报》。因此,北安《黑龙江日报》的创刊时间:1945年12月1日(创刊时名为《时事新闻》),也即为本报的创刊时间。 黑龙江地区各省报创建初期,是在战争条件下,克服物资严重匮乏、人员不足等困难,坚持办报的。 见证共和国最早的曙光 1949年6月,经过合省,黑龙江地区并存着两张省委机关报——《黑龙江日报》和《松江日报》。两报结合实际,围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及时地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报道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重大事件。1954年8月,随着两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两报也合并为新的《黑龙江日报》,社址在哈尔滨原松江日报 社所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