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陈国军梁冬辛林霞 当前老工业基地去产能如何?新的增长动力在何处?近日,记者走访曾诞生我国首台万吨水压机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现,受全球制造业整体低迷影响,这个拥有多家“共和国长子”企业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依然面临较大发展压力,但阵痛中嬗变正在悄悄发生:创新动力在“去产能”中孕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破茧而出……历经改革创新、爬坡过坎,老工业基地再现振兴希望。 传统制造业:困境中打开创新空间 走访在装备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布局的重点企业,记者发现尽管企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但关停低端生产线、研发核心技术和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又让人看到希望。 在中国一重高大的生产车间,万吨水压机正在锻压数米高的转子。由于传统冶金、火电等需求减少,中国一重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年一季度,企业完成产值同比下降9.7%。总裁助理蒋金水告诉记者,重压之下,企业加大了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的脚步,2015年企业研发投入达到3.9亿元,占产值的6%。 “这些核电铸锻件制造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改变我国核电大型铸锻件受制于人的局面。”站在一件件巨大的核电铸锻件前,蒋金水说,目前国内80%以上的核电锻件、70%以上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均由一重自主生产,并实现了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出口海外。 在北满特钢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钢花飞溅。党委书记王朝义告诉记者,今年企业主动将产能由每月5万吨压缩到3万吨,以腾出空间从钢铁材料冶炼加工向金属新材料设计研发生产一体化转型。“效果已初显,像高品质轴承钢已通过德国、美国等国家的认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10%。” 作为国内铁路货车设计、制造领军企业的中车集团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在困境面前,一方面主动去落后产能,一方面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入产业高端制造上,提升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齐轨交通有限公司靠原始创新开始走出国门,去年国际市场收入已占企业收入的1/3。 地方制造业:由配套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国字号大型装备企业创新的同时,一批与之配套的齐齐哈尔市地方企业也在困境中走向创新驱动之路,并逐渐成为一股新的增长动能,形成传统制造业负向拉动与新兴制造业正向拉动赛跑的新局面。 齐齐哈尔华工机床有限公司是一家为钢铁企业生产检测设备及提供检测服务的企业。董事长周立富说,为了生存,企业先后自主研发了35个新产品,让企业获得了以创新驱动求生存的机遇。2015年企业尽管只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实现利润却达到了1000万元。今年,企业研发的“重型数控超精密镜面铣磨一体化机床”和“金属表面缺陷综合检测仪”等创新产品已成为新增长点。 齐齐哈尔市工信委主任刘大勇介绍,当地已规划新材料与零部件产业实施方案,其中齐齐哈尔翔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高精密机械零部件加工,北方特种合金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稀土铝合金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机身、火箭发射架等国家重点领域。 据统计,2015年传统制造业占齐齐哈尔市工业比重虽然由过去的1/3降至17%的,但工业企业却因创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6亿元,同比增长13.5%。 新兴产业:启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新引擎 齐齐哈尔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盛。近几年,齐齐哈尔市一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结构升级、创新驱动等改造传统产业,但如何让经济更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地方发展绕不开的一个“坎”。 “布局新的优势产业,让增长的拉动力量更加多样。”根据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齐齐哈尔市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确定了工艺陶瓷、金属新材料、冰雪体育等12个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将其视作振兴老工业基地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朗盛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四条传送带上的砖坯来到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印花,丝网印刷机和喷墨打印机犹如能工巧匠,赋予砖坯绚丽多彩的美丽图案。“陶瓷加工工艺精细,附加值高,可吸纳就业,可拉动下游文化产业。”公司负责人说。 金属新材料产业也正在齐齐哈尔集聚起连锁效应。记者在齐齐哈尔华安特种容器有限公司看到,企业研发的以碳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正运用于滑雪板、地暖和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副总经理张绍斌说,今年公司与奥地利克耐斯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共同投资建设冰雪器材,并在当地建设了滑雪场地,带动起地方冰雪消费。 新华社哈尔滨5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