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礼本报记者姚建平 深秋时节,在克东县广大农村,黄澄澄的稻穗压弯了腰,收割机在一望无边的大豆田里作业,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脸上洋溢着满心的喜悦,这份喜悦来自于汗水换来的丰收,更来自于摆脱贫困,生活逐渐好起来的欣喜。 在克东县宝泉镇富民村绿色富硒大米种植基地,说起脱贫的事儿,贫困户乔庆英神采飞扬地告诉记者:“我是村里多年的贫困户,今年好了,在合作社里有活干、有钱挣,一年下来纯收入近两万块钱,终于可以甩掉‘穷帽子’了!”乔庆英的一番话道出了村里贫困人口的共同心声:我们不再是“穷人”了。 富民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介绍,全村780户有460户是贫困户,为帮助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村里的富民生态农业联合社把460户贫困户全部吸收到合作社来,确保他们有一个稳定赚钱的地方,年底脱贫保证一个不差。 一个合作社有如此大的带动力?记者采访得知:富民村生态农业联合社由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和大豆种植合作社六个合作社组成。有大型沼气池一个、有机生物菌肥加工厂一个、大棚135栋、年生产15万吨的大米加工厂一处、1万吨的水稻仓储库房一个、2000吨的储藏库一个、大小农机具52台套,合作社固定资产5000万元。合作社用工一律招用村里的贫困户。2015年初,克东县扶贫办向富民村生态农业联合社投放扶贫资金448万元进行生产建设,先后建成大棚70栋、温室5栋,冷藏保鲜库500平方米,水稻仓储库600平方米,产权归集体,租赁给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生产经营,带动贫困户50人,每人每年收入7200多元。 在克东镇城东村,占地1.8万平方米的6栋温室连体大棚,显得格外有气势。大棚里种植的草莓和反季销售蔬菜透着诱人的绿色,一茬接一茬地茁壮生长,成了村里贫困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摇钱树”。克东县为城东村同发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08.2万元,建成300平方米的冷藏保鲜库和900平方米的蔬菜分拣加工车间,大棚产出的蔬菜在这里分拣加工,还可以冷藏保鲜。入社16户贫困户,预计户均年收入将达到15000元左右,确保年底实现脱贫。如今在克东县,依托新型农业主体助力贫困户脱贫的模式遍地开花结果,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良好成效。 克东县扶贫办副主任陆正罡介绍,克东县从县情实际出发,实施“1237”工程,即突出一个主体,扭住二个重点,抓好三大产业,用足七大政策,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1”就是依托新型农业主体引领脱贫。发挥农机、种植业、养殖业合作社致富作用,依靠种植、养殖能人大户带动作用,加速贫困户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解放劳动力从事其他劳动生产,通过外出务工、在合作社打工和县内企业就业等途径,实现多元增收,解决13600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2”就是依托种、养两大特色产业牵动脱贫。依托飞鹤乳业3个万头牧场、2个千头牧场、14个中小牧场,实施“奶改肉”工程,带动贫困户养殖脱贫。抓住全省加大对畜牧业投入的有利契机,争取项目资金2100万元,扩建奶牛养殖场2个,新建黄肉牛养殖场12个,生猪养殖场3个,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牵动力。在特色种植业上,大力扶持发展食用菌、灵芝、果蔬等特色种植业,全县各类棚室发展到983栋。通过主导产业和特色种植业带动全县贫困人口新增就业5500余人,人均年可增收2万元。两大特色产业带动,解决12439人贫困人口脱贫。“3”就是依托乳、豆、水三大主导产业支撑脱贫。全县直接安置就业2000余人,间接创造就业岗位6000余个,能解决7026人贫困人口脱贫。“7”是依托“七大扶贫攻坚政策”体系保障脱贫。制定全县产业扶持政策、安全住房政策、健康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基础设施政策、金融扶贫政策、民政救助政策等七个方面35项政策,对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保障作用。实施对完全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民政低保救助政策,能解决9170人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