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詹詹
最近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成了热门话题,据说《我不是西门庆》已开机。在影视行业里,最宝贵的资源莫过于观众的眼球。想抓住观众的眼球,看似最省事的办法莫过于两种:跟风和蹭热点。
跟风并不稀奇。一个相亲节目在一个电视台火了,很多台就照猫画虎,牵手配对;一部家庭剧火了,紧随而至的就是诸多婆媳大战、家庭战争的连续剧;仙侠和盗墓的风潮刚退,《法医秦明》又红了,看来一个悬疑刑侦剧的小高潮即将来临。
“蹭热点”的性价比就更高了。它往往连模仿都不需要,有个以假乱真的名字足矣。比如《泰囧》之后,就会有“日囧”“印囧”甚至“澳囧”“美囧”,趁着观众的好感度还没过去,一鼓作气将“囧”的各类故事普及至全世界。如此这般,既然《道士下山》也是个好IP,何不趁势推出“道士上山”“道士升仙”和“道士捉妖”?韩剧的受众很广,照着去年《来自星星的继承者们》“巧妙”的创作思路,何妨再推一部“灰姑娘的后裔”?
这种“跟”和“蹭”的风潮,比的就是眼光,拼的就是速度。只要瞄准热点,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素材拼凑在一起,就是一部“枪战艳情玄幻悬疑史诗巨作”,就能轻易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低廉的投入获得丰厚的回报。作为观众,对此不能不感叹一句:文艺创作“套路”深,市场营销“节操”少。
近几年,影视作品可以说迎来了黄金时代。电影票房井喷,网络小说和文学作品被频频改编,网络电影呈现爆发增长之势。猛一看,一片花团锦簇,但细细看来,有的却根本不是花。那些对热点的跟风模仿、简单重复、生拉硬蹭,最多算是狗尾续貂。这是名头上的狐假虎威、营销上的青蝇附骥、投资上的急功近利,更是创作上的投机取巧,它或许符合商业逻辑,放弃的却是最宝贵的原创能力。
更可怕的是,过度消费热点会导致市场潜力下降和观影需求疲软。品质低下的内容虽在短期内迎合了市场,却低估了观众日益提升的品位和精神需求,透支着他们的信任和尊重,最终可能将影视产业拖入同质化、庸俗化的泥沼。
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还是那些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作品。热门影视剧的便车,已经太过拥挤。只有深入挖掘各种“交通工具”的独特优势,让它们遵守规则、各行其道,接受市场和观众的选择,才能肃清“超载”,使影视作品真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