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鸡年的钟声、春天的脚步正在向我们走近。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继续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这是近年来中宣部倡导的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延续,也是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化。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黑龙江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以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引领,学讲话、谋振兴、闯新路,向经济建设聚焦发力,营造舆论强势;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全面展示全省各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真实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与期盼……即日起,本报组织记者分赴全省各地,深入基层一线,“走下去”抓活新闻,“沉下去”见真情感,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融媒传播手段,讲好龙江故事,传播龙江声音,树立龙江形象,与读者一起见证龙江大地的喜庆祥和。 □高辉本报记者姚建平 1月12日,室外气温零下27摄氏度。而在克东县宝泉镇富民村富民生态农业合作联社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让人忘记了冬日的寒冷。 记者在联社稻米加工车间看到,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金灿灿的水稻经过几道工序后,霎时间变成了晶莹剔透的优质大米。“这条全自动生产线效率高,正常运转一个人操作就可以,全天一共两个人倒班。”富民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介绍:“以前种水稻都是直接卖原粮,好稻子也很难卖上高价。2015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在加工上做文章。合作社投资890万元建设稻米加工厂,引进了先进的稻米加工生产线,日加工能力150吨。从2016年11月15日投产到现在,合作社始终是全天候生产,目前除合作社2016年新打的5000吨水稻外,我们还一边加工一边收购,计划再收购5万吨水稻,满足加工厂的原料需求。” 从加工车间走出来,记者来到小包装车间,六七名妇女穿着统一工作服,灌袋、称重、封装,在各自岗位上熟练地操作着。“我们这些妇女不用出村,天天到点上班到点下班,每月拿着工资,家里土地承包费干剩,谁心里不美呀!过几天发工资,正好赶上置办年货,吃的喝的挑好的买,一定过一个丰衣足食的好年。”杨嫂子的一席话,引得屋里众姐妹都开心地笑起来。杨嫂子名叫王晶秋,趁着工作的空闲,记者和她聊起了家常。“我家里以前日子过得相当紧巴,婆婆常年有病,孩子上大学,我和俺家老杨就种家里这18亩地,一分钱掰成两半也不够花。2016年村里帮我们贫困户把地包给了合作社,俺两口子都在这里打工,这一年下来光工资收入就是6万多块,再加上土地承包费,今年收入得超过7万元,算是彻底脱贫了,这在过去做梦都不敢想啊,这日子越过越亮堂,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王海军告诉记者,依托合作社,村里直接参加水稻生产经营的贫困户有106户,预计户均纯收入可达13000多元。制米厂安置贫困劳动力37人,人均年工资收入30000多元。同时,为帮助全村297户贫困户早日脱贫,在镇村两级和县扶贫办的帮助下,村里组建起包括水稻种植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现代农机合作社、奶牛养殖合作社和稻米加工厂在内的生态农业合作联社,重点发展绿色食品,通过打造产、加、销一体的模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本村都能找到活干,实现多渠道增收。 听着合作社成员的欢声笑语,记者一边分享着农民丰收后的喜悦,一边在王海军的带领下来到合作社的电商工作室。只见三个年轻人正在电脑前忙着收网上订单。“刚刚一个多小时,我这已经完成了好几单,今天又是一个开门大吉。”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子高兴地说。王海军指着电脑上的富民生态农业页面介绍说:“这个是我们富民生态农业的官网,主要是做线上宣传,在淘宝上我们还有自己售卖大米的店铺,在上海、杭州、沈阳、哈尔滨也设立了直销店,这样便于就近发货,通过线上线下的合作,既可以节省物流成本,又能实现好米卖上好价。” 对2017年的发展规划,王海军信心十足:“水稻合作社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富硒水稻2016年种了500亩,2017年要扩大到3000亩,稻米加工销售争取达到8万吨;棚室蔬菜调整种植结构,让目前的三个蔬菜绿标体现出真正的经济价值。目前合作社还有有机转换土地1.6万亩,力争通过两年的有机转换,取得有机水稻认证,这样我们的大米就能卖上更高的价钱,让农民更大限度地增收,真正实现富民致富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