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记者 丁燕 时间就像一把筛子,过滤掉记忆中琐碎的忧伤,而沉淀下来的,是生命中最为美好的事物,它能滋润肺腑,在夜深人静时熠熠发光。 已过古稀之年的滕新华有光鲜的人生履历:事业如日中天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曾到访16个国家进行文艺表演;身为省政协委员时,她的提案在哈市落地,惠及老年人数百万。她有令人羡慕的响亮头衔:国家一级演员、北派魔术韩家门第四代传人、著名魔术表演艺术家。对滕新华而言,她一生尤为珍视的“标签”是滕晓飞的女儿、省报家属、“第一个从电车街12号走出的孩子”以及“圈楼”的简单快乐而又温暖的时光…… 13岁进入 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 滕新华1946年出生在鸡西市,是原《农村报》美术编辑滕晓飞的掌上明珠。小时候,她常听母亲说起,父亲干革命是个“拼命三郎”,母亲生产后失血过多性命攸关,父亲忙着组织土改工作。但血脉罗织的亲情粘连着滕晓飞和妻女。多年后,滕晓飞告诉女儿,收到妻子病危的消息时,他正在召开土改工作大会,当时“脑子一片空白,自己在台上讲的什么都记不住了……”在滕新华出生后的第七天,滕晓飞才抽身回家。 在父亲的带领下,尚在襁褓中的滕新华,早早地“参加了革命”。在鸡西时,剧团排练《白毛女》,需要婴儿扮演喜儿的孩子,滕晓飞和妻子商量后,把滕新华抱上台。演出辗转多地,风餐露宿,滕新华其间患上肺炎。“现在想想,算是年幼的我为革命做出小小的贡献吧。”滕新华说。 5岁那年,滕新华随父母来到哈尔滨,后搬至电车街12号的省报家属楼。滕新华记得,来哈后,她在省委第二幼儿园入长托。当时,省报有一辆漂亮洋气的大马车,是报社最体面的出行工具,归社长支配。为了让报社职工安心工作,每周六,这辆大马车把在省委第二幼儿园托管的报社子弟接回来,周一滕新华和小伙伴们在报社的大转盘门口集合,车老板把他们一个个抱上车,再送到学校。 那时省报人才济济、活力四射,每周都举行联谊会。浓厚的文艺氛围,或许冥冥之中注定了滕新华要与艺术结缘。上小学时,滕新华已能歌善舞,是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1960年,刚从小学毕业的她被解放军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录取。那年她刚满13岁,成为“第一个从电车街12号走出的孩子”。 千里挑一 为周恩来总理献茶 初入文工团的滕新华,分到了歌舞团。杂技团老师们发现她背力好,“是练杂技的好苗子”。后来,滕新华把“主修课”换成魔术,同时练习低空杂技。1964年4月,解放军第三届文艺汇演在北京开幕,18支文艺代表队共3000余人参加。滕新华表演的魔术剧《少年之家》,获得了“优秀节目奖”和“优秀演员奖”,这是解放军文工团中最高的荣誉。不久,滕新华和战友在中南海礼堂向中央领导进行了汇报演出。演出结束时,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周恩来总理等领导,接见了现场演员。等到周总理与滕新华握手时,新华社一名记者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令她终生难忘的画面。现在,滕新华将这张照片放大,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有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插曲是,在解放军第三届文艺汇演闭幕式开始前,大会领导要求挑选一名女演员为周总理献茶。经过多轮PK,滕新华力压群芳,从千余名女演员中脱颖而出。尽管时隔已久,但记忆之窗仍然锁住了那段特别的时光。“我手捧一个空茶杯,总理的警卫员端着一盒茶叶,另外一个师傅提着开水。等茶叶放到杯子里,倒上开水后,我把杯子端到周总理的座位右手旁。”滕新华记得,周总理微笑着对她点了点头,“像父亲一样很温暖”。仅1964和1966年,滕新华在各种活动中,受到周恩来总理六次接见。 上世纪六十年代,滕新华曾作为中国杂技艺术团的一员,多次到比利时、瑞典、卢森堡等16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由于普通话标准,形象气质佳,演出时滕新华经常“客串”报幕员。1966年5月,中国杂技艺术团来到卢森堡,演出结束后,大公国卢中友好协会主席阿道夫·弗朗克,接见了滕新华,说:“你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我喜欢你的报幕和魔术。你能当我的干孙女吗?”经组织批准后,滕新华欣然接受。 阿道夫·弗朗克送给她一块金表作为礼物,此后滕新华一直将它戴在身上。可惜1976年,她在参加毛泽东主席的追悼会时,手表不慎丢失。据资料记载,阿道夫·弗朗克一生曾57次访华,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滕新华的家中,保留着毛泽东与阿道夫·弗朗克的合影。 转业回哈后 电车街12号邻居借给她“婚房” 滕新华跳舞、杂技、魔术样样精通,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对当年“圈楼”的孩子们来说,多少有了神秘的味道,很多人也视她为偶像。不少小伙伴当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她握个手。小时候,滕新华的弟弟滕建群经常“吓唬”院里的孩子,“你再不老实,我就让我姐给你变没了……”滕新华回家探亲,院里围满了来看热闹的孩子们。他们三五成群,等着看梳着两个大长辫子的新华姐练功、变戏法。 年轻时,滕新华梦想着与舞台相伴一生。但在疯狂的年代滕晓飞被错划“日本特务”。滕新华含泪脱掉了军装,转业到哈尔滨车辆厂当工人。曾经坚持的信念,被残酷、荒诞的现实击得粉碎,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滕新华的心情仿佛从天堂跌落到地狱。好在那时,她有家人的陪伴和鼓励。在工厂里,热情淳朴的工人听说了她的遭遇,也对她照顾有加。 电车街12号的邻居们,也在滕新华最困难的时候,对她施以援手。让“圈楼”邻居们津津乐道的,是滕新华和爱人张绍林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滕新华说,张绍林是上海人,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的高材生。为了照顾妻子和滕家人,他选择转业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冰城。回哈后,这对新婚夫妻没有婚房,和父母姐弟7人,一起居住在“圈楼”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内。不久后,邻居李贵家4平方米的炉屋借给了滕新华夫妻,张绍林个子高,“腿都伸不开,要斜着睡才能伸腿。”现在想起来,心酸又甜蜜。 那时,滕新华和爱人下班一进“圈楼”门洞就有孩子给滕娘报信,“新华姐回来了”,滕娘就会站在家门前的凉台上等着,二楼和三楼的孩子们则会趴在平台的围栏边看着滕新华夫妇一直迎着他们到家。对滕新华来说,那种快乐幸福至今记忆犹新。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在之后的几年,滕新华平反后迎来事业的第二春。1981年4月,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派人到哈尔滨车辆厂,为她落实了政策。同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以她为原型,拍摄了《工人的魔术师》在国内外播放。一时间,在冰城传为美谈。而后,滕新华调到哈铁文工团,恢复了干部身份。此后的十多年,她经常深入铁路一线演出。 省政协会议上提交俩议案 冰城老年人能免费乘公交进公园 如今在冰城,70岁的老人免费乘公交、进公园已不是新鲜事。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两项惠民建议的提出,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滕新华。1998年省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身为政协委员的她和刘明远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全市首个公园为晨练老人免费开放的提议》。不久后,哈尔滨市政府将这一提议落地实施。 次年,滕新华在省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70岁以上老年人乘公共电汽车全程免费》的提案。当年六月,哈尔滨市政府第33次会议通过了《哈尔滨市优待老年人规定》,做出了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公共电汽车、可半价购票乘坐联营线路汽车的决定。2010年“五一”起,哈市正式实施70周岁以上老年人持“老年卡”在市区内乘坐所有的公交车免费。据统计,十七八年间,滕新华的两个提案,惠及冰城老人数百万。 退休后的她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策划、组织老年人演出活动。现在,滕新华常年为高校魔术社团的学生进行魔术专业讲座和演出指导。五六年间,她亲手教出的十余个学生,都可独立表演节目。 对于青年时的磨难和国家的那段峥嵘岁月,滕新华从来不会发出不堪回首的喟叹。她说,她喜欢和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在一起。面对这些稚嫩的面孔时,年少无数情节的碎片,会在她的脑海中弥漫开来。恍惚间,她会看到那个17岁意气风发的自己…… 1964年,新华社记者拍下了这一令她终生难忘的画面。 1966年穿军装的滕新华。 滕新华1996年与阿道夫·弗兰克合影(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