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采风写生照片。
王丕作品《老歌——我为祖国献石油》油画
王丕作品《今天》油画
□《黑龙江晨报》记者梁庚 那个夏天,阳光明媚,王丕和其他爱好画画的小伙伴一起去电车街12号学画。那个年代,画画时没有咖啡香,就连画册也要大家轮流看,谁拿来一本画册,那是相当有面子的事,绝对值得骄傲。王丕说,在电车街12号画画的那段时光,让他尤为难忘。 电车街12号是当时学画画主要地点 回首当年,王丕还是个有着梦想与追求的年轻人。从16岁时开始画画,当时没有受到正规的指导,只是凭借自身的喜爱和理解去画。平时画画黑板报、临摹小人书,还有小时候经常玩的“啪叽”,也经常由他自己画。 1978年,王丕已是哈市地段小学的一名美术老师。他要参加高考,很想找个画画氛围好的地方。当时没有什么像样的画室,也没有那么多美术老师指导,多数都是几个人聚在一起,去几个固定的地方一起画画。 电车街12号是当时规模比较大的画画地方。当时,哪个人画了比较好的画,大家都会互相传看。他当时知道那里有纪连路及一批喜欢画画并画的比较好的同道,他也想去电车街12号画。于是,王丕就来到了电车街12号,等纪连路。“我当时坐在马路牙子上,等了大约2个小时。”他说,等到纪连路后,他俩也没有一点拘泥,他直接说了想一起画画,然后顺利加入。 从此,电车街12号成为王丕和其他小伙伴画画的主要地点之一。 也许对美术的坚持那时已刻下烙印 午后,阳光,耳边只剩下笔在画纸上沙沙的声响。画画虽然苦,但苦中有乐。 “那里氛围很好,一起画画的家长有的就是在报社或美术馆工作,偶尔还对我们进行指导。”王丕仍记得,五六个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坐在小板凳上,拿着画板对着中间的模特作画,每个人都那么认真。画完后,几个人互相点评,几个学画的小伙伴说的也是头头是道,认真而负责。有时,家长们回来也会对他们的画热心指导。王丕说,这种讲解都是义务的,不收任何费用,完全是出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 那时,王丕每次经过美术馆,看到里面的工作人员他都会心生羡慕,不自觉地想离这里再近一点,再近一点。也许对美术的坚持,从那时已刻下烙印。 一本画册大家轮流看学画苦并快乐着 那时候,他往往和几个小伙伴们对着模特,埋头一画就是几个小时,而这名模特则是小伙伴们轮换着当。谁拿了一本新画册,谁弄来了石膏像,这些都是让人称赞的事情,一天的心情都会因此变美丽。 王丕记得,一次他借来了一个石膏像,其他小伙伴看到后一直称赞他,让他感觉非常高兴,“那种高兴很满足,就像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于现在学画的孩子来说,一个石膏像、一本画册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在那时却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对电车街12号记忆最深的就是那里的氛围,因为那里的很多住户都在黑龙江日报社工作,文化气息浓,很多人对美术都有了解。对他们当时那些求知识似渴的年轻人来说,有一种吸引力,“不去总感觉缺点什么”。 1980年,王丕考上了鲁迅美术学院,学习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距离电车街12号大院一道之隔的生活报做美术编辑,一直工作到1997年,后被调到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美术馆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工作。说起这段经历,他一直说,和报社的渊源太深了,学习在这儿附近,工作也曾经在这里。 “开拓眼界,学会在群体中交流,是一段经历,一种财富。”王丕对那段时光,仍很珍惜,并充满感谢。一起学画的人是一个小群体,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来,互相交流,彼此促进,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是荒废人生。 今年想创作一幅大尺寸的历史画 艺术作品之伟大,在于它客观地记录伟大的时代风貌,给人心灵震撼、奋发向上的力量。王丕的创作选题紧紧围绕大工业、石油人展开,在一幅幅厚重而悲壮的画面中,展示一种刚毅、强悍的力量美,雄浑凝重,气度恢弘。 《老歌——我为祖国献石油》,画面以钢筋水泥般的造型力度,塑造了一组群雕式的人物形象。面对这“迎朝阳、送晚霞”、历尽岁月沧桑奔波于天涯海角的生动画面,人们的耳畔不由得想起“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这首发自石油人心底的“老歌”的旋律。地平线上,采油工人在井架旁辛勤劳作,他们满带泥水、汗水、油渍的身躯被太阳的光辉涂染着,奏响了一曲油田建设者的生命礼赞。 《平台》,描绘的是石油钻井开钻前工人们奋力将游车大钩挂于泥浆泵上的劳动情景。作品依然是一件以钻井平台为碑座、以石油工人和钻井工具为碑身的纪念碑式的油画力作。画面构图稳定,人物与道具合为一体,整体形象集中、突出、典型、生动,尤其作者利用背景的虚淡,进一步凸显了石油工人主体形象的高大。石油工人的劳动是年复一年重复性的劳动,正是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劳动,才孕育出了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和精神。 王丕创作描绘大工业、石油人的油画作品,有力地展示了个人的艺术特色,把大工业、石油人的整体形象,用雕塑手法大刀阔斧式地概括出来,哪怕是溅在身上的一个小泥点、一个小油点,也都让他们充满人情味。让人在钢铁中穿行,把人与钢铁连在一起,使石油工人与现代大工业形成必然关联,表现出人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品格。通过直线穿插,产生构图动静变化,获得一种刚毅的美、力量的美的同时,也体现出画家一种当代意识下的审美喻意与人文情怀。 退休后,王丕想以当年大庆石油开发创业为主题,再创作一幅大尺寸的画作。他谦虚地说:“但由于水平低怕画坏了这样的题材,一直没有动手。”王丕坚定地做严肃艺术的守望者,自甘寂寞,恬淡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