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伊戈尔王》。
歌剧《图兰朵》。
歌剧《乡村骑士》。
□本报记者杨宁舒 近日,由省政府主办的新闻发布会在哈尔滨大剧院举行,哈尔滨大剧院院长钱程提出打造“东方歌剧之都”的设想,受到了与会人士的肯定。 钱程说,放眼2017年,哈尔滨大剧院的演出矩阵已蓄势待发——既有横向的三大艺术节,包括首届“哈尔滨之春国际戏剧节暨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首届“哈尔滨青年古典音乐节”、第二届“哈尔滨大剧院艺术节”;又有纵向八个系列的经典演出,包括世界桂冠剧院现场系列、钢琴总动员系列、室内乐ABC系列、蓝色爵士系列、金色留声机系列、21人(人文)论坛系列、双周舞蹈剧场系列、小剧场戏剧展系列等,全年演出总量将达到300场,这种演出的排列结构,在世界各国剧院中是独一无二的。 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大剧院今年将成为生产型剧院,由驱动传媒出品、欧洲剧场巨人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的史铁生作品《酗酒者A(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构想)》,和由波兰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执导的鲁迅作品《铸剑》,将作为原创首演剧目,亮相本届“哈尔滨之春国际戏剧节”。 如果一年前,有人提出这样的设想,人们恐怕还会质疑打造“东方歌剧之都”为一句空谈!但是一年后的今天,众多世界级高端演出在哈尔滨大剧院的舞台上绽放,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让哈尔滨在短时间内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加之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本身具有的百年音乐历史底蕴,人们有理由期待,不久的将来,“东方歌剧之都”的理念首先在哈尔滨得以实现。 目标:歌剧之都 构筑高端艺术“集散地” 钱程说,面对近年国内1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的200座豪华剧院年演出达到50场的仅占33%,哈尔滨高端艺术市场还不够成熟、消费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哈尔滨大剧院若想持续良性发展,单单依靠引进国内外顶级演出是远远不够的,打造生产型的剧院“用世界语汇讲述中国故事”才是未来的方向。目前,我们正在与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哈尔滨演艺集团商讨联合组建生产型剧院的合作意向。 为何要打造“歌剧之都”?钱程强调说,作为“综合艺术体”的歌剧,可以融合音乐、美学、建筑、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于一体,这样的“团体赛”,也会让年轻的哈尔滨大剧院很快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他看来,世界上不成功的剧院有千万种,而成功的剧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有常规生产能力的剧院。国家大剧院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哈尔滨因为音乐底蕴深厚、基础好,是非常适合生产原创剧目的。 目前,《嗜酒者A(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构想)》和《铸剑》两部原创剧目将亮相本届“哈尔滨之春国际戏剧节”,同时也将奠定哈尔滨大剧院作为生产剧院的基础。钱程说,我们要通过高端演出和原创产品,把哈尔滨打造成一个外向型能够输出文化的城市,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艺术之都和东方歌剧之都。 在钱程看来,一座城市对文化的运营,绝不是搞几场演出、卖几张票这么简单,成功的文化投资不亚于政府去“修桥铺路”,它同样会为一座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他举例说,波兰的城市格但斯克和克拉科夫,同样是面临转型的老牌工业城市,然而,以莎剧、爵士和管风琴为主题的国际艺术节,使它们成为世界目光的焦点;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平时7万多人口,可是在阿维尼翁国际戏剧节举办期间,这里上演的几千场精彩演出,会吸引30万至50万人到来。这些直接用艺术推动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打造东方音乐之都,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依然需要我们举全省之力,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脚踏实地的把事情做好! 剧院:从引进迈向生产培育自己的剧团和名角 省音协副主席、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学清说,国际著名的大剧院,几乎都有自己的合唱团、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剧团等,打造自己的王牌剧目,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哈尔滨大剧院建筑特色鲜明,具备国际一流水准,可以说,它的“固化符号”有了,接下来就要打造“流动符号”。不仅引进世界级高端演出,还要打造自己的乐团和品牌剧目,培养自己的名角和指挥,进行驻场演出和世界巡演,让音乐流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黑龙江音乐博物馆馆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苗笛说,三百多年来,歌剧作为世界主流艺术表演形式深得各国观众的喜爱,经典的歌剧作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艺术水准的时代标志。哈尔滨是西方歌剧传入中国的发源地。早在1906年,俄罗斯的古典戏剧即在哈尔滨登台表演。随后侨居在哈尔滨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组建了歌剧团和轻歌剧团,将风靡欧洲的传统经典歌剧剧目以及俄罗斯民族歌剧经典作品在哈尔滨先后上演。这对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歌剧《星星之火》于1950年在哈尔滨公演。1959年哈尔滨成立了歌舞剧院,1961年更名为哈尔滨歌剧院,并先后创作了《兴安岭战歌》《带枪的新娘》《映山红》《矿山烽火》《红嫂》《海岛女民兵》《赫哲人的婚礼》《仰天长啸》《安重根》以及音乐剧《山野里的游戏》等数十部作品。同时排演的歌剧剧目有《洪湖赤卫队》《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江姐》《茶花女》《货郎与小姐》《小二黑结婚》《兰花花》等百余部。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的歌剧艺术和中国的民族歌剧艺术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交相辉映,为这座城市艺术审美品味的确立和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剧目:经典与原创并重开启国际化运营模式 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授陶亚兵说,1959年哈尔滨歌剧院重新组建时,中国只有北京和上海建立了歌剧院。当时哈尔滨歌剧院的创作和演出是很有规模的,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如今,哈尔滨交响乐团从哈尔滨歌剧院分离出来,让歌剧院的演出受到了阻碍,因为歌剧是一定要有交响乐团伴奏的。而哈尔滨大剧院的主要功能应以演出“戏剧”为主,歌剧更应该作为其常演内容。因此,政府有必要整合资源,将哈尔滨歌剧院与哈尔滨大剧院有效结合起来,重新配备交响乐团,恢复其原有的水准和演出规模。 陶亚兵建议说,目前全世界的潮流都是“国际化办团”,采用人才灵活聘任机制。比如大剧院都有自己固定的交响乐团、合唱团和芭蕾舞团,但是人才是流动的。剧院会根据不同的演出季和剧目,聘请世界级的创作队伍,包括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名演员,用聘任制的形式进行国际化运营,整合国际最优质的创作和演出资源。目前,国家大剧院的创作模式是排演传统剧目与创作原创剧目并重。他们的歌剧中心既创作了《运河谣》《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十几部原创歌剧,同时也在排演世界经典传统歌剧。这也是哈尔滨大剧院的发展方向。 陶亚兵说,哈尔滨音乐学院作为我省培养音乐人才的主要阵地,目前与哈尔滨大剧院开展了积极合作,学生们前段时间参演了史诗歌剧《战争与和平》。我们要想打造歌剧之都,在引进国际先进的创作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要把本土的音乐资源利用好。 人才:夯实歌剧之都基础建立多元演出平台 省歌舞剧院男高音歌唱家王文介绍说,省歌舞剧院歌剧团与王文工作室合作排演的世界经典歌剧《茶花女》,于2016年7月在哈尔滨首演之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之后又陆续上演了7场,观众上座率都非常高。王文说,排演这部歌剧时,因为歌剧团演员严重不足,所以我们挑选和培训了“票友”来参加演出,想不到反响非常热烈,演出效果很好。这种做法弥补了人才的不足,也让高高在上的歌剧走下“神坛”,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参与进来。 王文建议,哈尔滨音乐氛围浓厚,人才济济,为全国输送了许多歌唱家和作曲家。我们应该组织建设多支专业、非专业的音乐队伍,将专业和业余相结合,适应不同群体的需要。让老百姓有接触高雅艺术的条件,高品位的艺术才能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市民的音乐修养。与此同时,要想打造歌剧之都,只有一个像哈尔滨大剧院那样的高端演出平台,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建设更多的小型剧场和中型剧场,为不同规模、不同层面的演出提供展示的平台。这些场所还可以定期开办音乐讲座和沙龙活动,培养合格观众。 严肃音乐的欣赏不比流行音乐,需要音乐家一边讲解一边演奏,才能让听众从理解到热爱,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世界各地艺术活动和演出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当地浓郁的艺术氛围。剧院是公共文化设施,除了引进国内外高端演出,也应积极联合本地的音乐团体和艺术院校,作为新剧目发布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对于音乐爱好者自己组建的演出团体,只要达到一定的演出水准,也应开绿灯,起到活跃市民文化生活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由哈尔滨大剧院教育中心举办的木兰童声合唱团与木兰童声舞蹈团,已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来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涅米洛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克里姆林宫芭蕾舞剧院等世界顶级剧院的艺术家加盟担任外教。哈尔滨的孩子们在这里不但可以受到专业音乐教育,还有机会与大师同台,开阔国际视野。同时也为哈尔滨大剧院的剧目生产及人才培养做好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