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是保障—— □本报记者张桂英宋晨曦 2016年,对于我省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民来说,意义不同寻常——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以合作社为主体到上海举办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第一次召开农民合作社售粮大会,登上省里重要会议专用会场的主席台,面向全国的经销商推介合作社自产的优质粮食产品;第一次联手互联网大鳄,通过网络众筹平台销售农产品…… 这些第一次,既让他们试水现代营销,也收获了太多从生产者到生产经营者角色转变的阵痛与惊喜。 五常市丰年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雷自去年第一次走出黑土地,参加9月在上海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一下子开阔了思路,打开了产品的省外市场。如今合作社在北京、上海、浙江、成都、厦门等地都有销售网点,还预签了3000亩地的种植回收协议。来自宁安市古塔田源家庭农场的高波则说:“来了上海才知道,咱黑土地的农产品原来这么受欢迎,这让我们信心大增;也是来了上海才知道,我们在营销上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高波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 为了实现“卖得好”,提升农产品价值链,2016年我省在全国举办了14场优质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其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展销推介,仅省农委就主办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北京)年货大集、黑龙江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和(深圳)推介会、黑龙江农民合作社卖粮大会等大型展会6次,有效树立了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形象,提升了“龙”字号农产品美誉度和知名度,助力一些区域性品牌影响力显著扩大。在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我省有3个品牌上榜“全国十大大米区域性公共品牌”、5个品牌上榜“全国十大好吃大米”;五常、方正、通河和庆安大米位居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榜单前列。其中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年货大集,共吸引6.3万人前来抢购年货,现场销售产品810万元,签订各类合同和协议139件,总计27.5亿元,是签约最多、现场最火爆的一届,成为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在一起开拓市场的成功典范。 省农委主任王金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展销活动,既帮助更多农民走进市场,实现了“卖得好”,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市场意识,增加了他们打品牌闯市场的本领。一些率先走出来的农民开始跳出埋头种地的传统思维,建立起种加销全链条经营观念,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向合作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一些农民主动拥抱市场,投入电商行业创业发展;更多的农民则更加坚定了适应改革、面向市场、主动调结构的信心。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上,记者意外地看到许多农民结伴而来。展厅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以前这个展会吸引的多是相关产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代理商。而今年,却来了很多农民。” 来自宾县的一家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张长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种地可不能光闷头干了,能卖上好价挣着钱才算赢。合作社有2000亩旱田,去年玉米降价后,成员们一直在琢磨今年种点啥,所以我们一听着这个全国有名的玉米大会要在哈尔滨召开的信儿,就急忙赶来了。看看今年什么品种的玉米能好销,买点种子,要能找到收购商,在种地时就把销售订单拿到手,就更好了。” 和走进实体市场需求机遇的张长喜不同,另一些选择网上营销的农民也同样收获满满。他们通过让农产品营销搭上电子商务的“网络快车”,实现了卖全国甚至销全球的致富梦想。 记者从省农委获悉,目前全省农村电商主体总量近3万家,交易实现135亿元;建成的黑龙江大米网,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借助互联网,推广私人订制、网络众筹、撮合交易等商业模式,“龙江绿”火爆全国,很多地方的农产品实现了优质优价——地处偏远的萝北县,利用网络宣传,木耳远销省外,每公斤卖到360元,大米每公斤卖96元;桦川县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机桦川”,让全县绿色有机农产品有了“飞奔”的机会。平台刚运行两个月,就上线绿色有机农产品156款,日获订单四五十个。 不仅易于储存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风生水起,生鲜农产品网上销售也正在全面破题。京东已在全国10个大城市建设了多温冷库,覆盖63个大中城市,可以在京沪等20多个城市实现生鲜产品当日送达。而这一潜在商机,正在被一些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新型农民盯在眼中。已经在互联网上搞农产品营销两年多的陈翠琴深有感触地说:“农业和互联网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产业融合和创新,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补传统农业之短的共赢模式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