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国本报记者王振良宋晨曦 被称为“中国最冷小镇”的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呼中镇的“北茶根艺展厅”里,展示着版画、根雕、灵芝、蓝莓等产品。其中一个叫做“北茶”的系列产品,因为有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出具的一份检测合格报告而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的“掌门人”——呼中碧水林场场长门玉国对记者说:“正是我们山里生长,土得‘掉渣儿’的21种野生植物制成的‘北茶’撬动了我们林区的大转型。” 工作人员介绍,“北茶”系产自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脉,北纬53度,最高海拔1528米,长年温差20摄氏度以上,氧气离子充足环境中的纯天然野生植物。像松茸、松针、婆婆丁、黄芪叶、托磨叶、牛前子、忍冬叶、蓝莓叶、刺玫瑰花等都成为制茶的原料,这些野生植物富含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前几年,职工面临林场转型,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碧水林场场长门玉国上任以来,把目光锁定在林场内部特色资源和优势上。他邀请科研团队开发“北茶”系列产品,2016年秋季开始商标注册工作,计划今年成立“北茶根艺合作社”,并组织所有职工分季节上山采摘野生植物,经过一系列科学生产工序制成“北茶”产品。建立“互联网+生产+销售”模式,目前,正在筹划建立股份制冷库贮藏基地。 为了制作出更高端的“北茶”产品,林场利用停伐后留下的树根,从省林科院购入灵芝菌,栽培上万袋灵芝菌种,免费向镇内居民发放灵芝菌袋,无偿提供养殖场地,请专家进行灵芝种养殖培训,将印有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等知识的小册子发到每家每户。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小小的枝叶为边远林区经济持续发展,促动大转型拓开了新路径。职工张红文说:“农场免费发放灵芝菌袋,长成后还统一收购,做成北茶的另一个品种,不用我们操心销售的事,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做呢?”今年,张红文又单独购买了几千袋菌袋要扩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