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调结构 新法谋备耕 □本报记者姚建平 初春时节,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红星村,四栋温室大棚生机盎然,拨开绿油油的叶子,露出拳头大小的香瓜。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红星村抓住全省大力发展“北菜南运”机遇,以土地抵押模式,调整种植结构,与大庆育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温室大棚。同时创建红星盈果蔬种植合作社,建设高标准四栋大棚,分别种植香瓜、水果黄瓜、西红柿等采摘作物。在合作社办公室里,记者看到这里的建设规划图,未来这里将有3000亩大棚,暖棚1000栋,冷棚2000栋,成为一个全新的休闲农业产业基地。 备春耕时节,齐齐哈尔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唐海波向记者介绍,齐齐哈尔市积极提早谋划结构调整,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宣传引导、市场引领、合作社带动、龙头企业牵动、“互联网+”促进、金融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全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计划落实。 向优质高效作物上调。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实施“一减六增”。在克山、克东等非优势区调减籽粒玉米300万亩;在克山、克东、讷河、拜泉等黄金种植带新增大豆100万亩;在泰来、龙江、甘南等积温高、地表水丰富地区增加水稻50万亩;在克山、依安、讷河等传统优势区新增马铃薯5万亩,面积扩大到150万亩以上,其中原种一二代种薯42万亩;在龙江、泰来等西部旱区增加杂粮杂豆70万亩;在依安、拜泉等县新增经济作物70万亩;在富裕、克东等规模养殖集中区新增饲料作物5万亩。 向现代规模养殖上调。大力发展“两牛一猪一羊”标准化规模养殖,今春新落实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58个,年投资33.4亿元;饲料加工项目3个,年投资1.25亿元。牧原集团在龙江和依安投资6.7亿元建设两个年出栏100万头生猪项目;讷河恒阳集团投资8.73亿元新建3万头泌乳牛养殖基地项目;讷河青色草原种畜场投资6.25亿元新建3万头肉牛养殖园区项目;铁锋旺鹤投资2.34亿元新建奶牛场项目;飞鹤乳业已在泰来县建成7万只规模奶山羊饲养场。通过推进项目建设,全市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承载能力可达到22万头,出栏高档肉牛可达到4.5万头,出栏生猪可达到450万头。 向绿色特色农业上调。大力推进农业“三减”,严格按照绿色有机生产标准,规范建设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全市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左右,绿色有机食品标识达到440个,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均增长10%以上。对接国内南方及俄罗斯等国外市场,向蔬菜瓜果上调整。以“一个核心、五大基地、七条种植带”为重点,新增果蔬58万亩(含马铃薯、鲜食玉米、食用菌),总面积达到248万亩。围绕市场需求,向特色品种上调整。发挥该市道地药材优势,重点发展甘草、防风、板蓝根等中草药20万亩,新增10万亩。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发展以平菇、香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9000万袋,新增6000万袋。 (下转第十一版) (上接第一版)向产业融合发展上调。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集群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新型业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推进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新引进食品加工产业项目55个,年投资74.3亿元。马铃薯加工项目11个,年投资10.8亿元。畜产品加工项目14个,年投资12亿元。目前,山东阜丰集团300万吨玉米深加工、四川鸿展集团30万吨食用酒精项目已开工建设,新增玉米加工能力400万吨。益海嘉里30万吨水稻和50万吨大豆粮食加工综合体项目近期签约。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产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广“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进行精准对接,调整种养业结构,保障加工原料供给。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180万亩,带动畜禽养殖1749万头(只)。 以销定产调整结构。目前全市已签订单743万亩,金额80.7亿元。 为不误农时夺取丰收,齐齐哈尔市今年春耕生产资金已筹集90.4亿元,占总需求87.1%,其中农民自筹55.2亿元,农贷35.2亿元,一方面加快余粮变现,截至3月25日全市农民玉米余粮销售704万吨,占商品量的99.2%。协调铁路部门开通玉米专列90余列,解决了玉米外运难题。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贷款支持,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春耕贷款问题,省信用联社研究制定贷款扶持办法,市、县信用社快速与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对接,加快贷款发放。目前,已发放新型经营主体贷款1378户,金额7.75亿元;对于调查对接后符合贷款条件的1076户,还可提供信贷资金5.79亿元。 此外,齐齐哈尔市积极推进农资购摆,同时,强化科技推广培训,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优质新品种,扩大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毯式育苗,扩大玉米、大豆、马铃薯、蔬菜高产栽培模式应用面积,推广重点农业新技术10大类、面积7000万亩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