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总能在每年的这个时节把我们带回到古典式的情境中。扫墓、祭祀、追念、远行,深藏的民族记忆总是在这时候翻腾起来,涌上心头。从古至今,这种深沉的、含蓄的抒情,总是与固有仪式相伴,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清明节传统。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注重仪式的传统却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折射出前所未有的分歧。一方面烧纸钱,依旧是许多上年纪居民最认可的祭扫方式,一掷千金的富豪甚至将现实中的家电、豪车焚烧;另一方面国内某大型公墓隆重推出“代客扫墓”服务,博得众人眼球,家属通过微信即可观看“代扫”全程,有的网店还适时推出“敬烟、敬酒、代哭”,让那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顾客有了充足的表达空间。看起来五花八门,却又殊途同归,在当前这个多元化时代,源自于农耕社会的祭扫方式,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选择哪种祭扫方式从目的上关乎内心,但在方式上却与现实紧密相连。 今天人口集中稠密的城市和城镇取代了空旷的乡村和山野,人与人交往日益密切,对人的社会责任要求日益凸显。因此在清明节进行祭扫活动中只要不对他人、社会和环境造成破坏或潜在危害,我们就应大力提倡。焚烧纸钱、祭品,燃放鞭炮因其对环境危害巨大,我们不应提倡。而海葬、树葬以及朗诵会、网上祭奠等不仅寄托了哀思,还能为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一缕鲜活,则应被提倡。我们积极引导移风易俗,努力营造文明环境,探索文明祭祀形式,归根结底是要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每个人生活在更舒适的环境里,因此提倡清明节绿色祭扫意味深远。 而且清明节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既是现实的又分明指向内心,无论是在家族长辈墓前,进行追忆和思念,还是在烈士墓前庄严地宣誓,总会让人多一些对孝道的反思,产生一些对生命的感悟,增加一些家国的情怀。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似乎每个人都憋足了劲儿向前跑,清明节恰恰给人一个驻足回头总结的机会,在沉思中澄清和净化内心里一时的困惑与不安。从这个角度看,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过清明节,无论是对外部世界还是自己的内在世界,都可以变得更加清爽而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