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在绥滨农场水稻育秧大棚内,早期播种的水稻,秧苗已经一叶一心。为此,农场的农业技术员及时根据秧苗叶龄情况,指导种植户科学管理水肥、温度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秧苗茁壮成长。图为农业技术员在大棚内指导种植户秧苗管理。刘洪军杨峰本报记者邵国良摄
□本报记者张桂英
春回大地,又到一年春耕时。记者从省农委获悉,为打好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仗,我省从去秋以来就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提早谋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目前,全省备春耕已全面掀潮,各地调减玉米,增加蔬菜、鲜食玉米等特色作物面积意愿强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推行绿色发展方式的积极性很高,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预计全省玉米面积将调减1000万亩以上,蔬菜、鲜食玉米等特色作物面积将增加1000万亩以上;全省已落实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2500万亩;落实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点221个;完成20万套标准化喷头体更换任务,新购置水稻侧深施肥机械4679台;500万亩耕地轮作试点全部落实到农户。
走访村屯,记者发现不论是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还是乡镇干部,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面向市场调结构——有津津乐道调整甜头和经验的,有思路明确准备充分已经动手的,有看清形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也有迷茫困惑还没头绪没有出路的……“种什么,怎么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大问题,对这个当前最热的话题,农业专家更是有话要说。
省农科院总农艺师闫文义在接受采访时说,黑龙江的农业结构调整,一定要站在世界经济的全局角度、结合自身优势来谋划,一定要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竞争力提高来进行,这是核心,也是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粮食流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战”以后,伴随科技进步和气候变化,世界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谷物、油料、纤维、糖等农产品年产量的增长幅度都在50%以上,如玉米近15年来年产量由6亿吨增长到10亿吨。由于生产增长大于需求增长,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到2016年10月,全球玉米和小麦库存均在2亿吨以上,大豆库存近6000万吨。其中玉米和小麦库存大部分在我国。为什么会这样?从一组数字可窥见一斑。同世界农产品输出量最大的美国相比,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急剧上升,2006年百斤稻谷生产成本美国是90元,我国是58元;到2014年,美国是86元,我国是120元。同时期,美国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成本基本不变,我国小麦以年均9.2%的比例上升;玉米以年均10.4%的比例上升。如此大的成本差距,怎能不导致“国粮入库、外粮进市”的结局。据专家测算,2015年我国农产品年消费量在6.5亿吨左右,年产量在6.2亿吨左右,缺口3000万吨,但近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量都在1.1~1.3亿吨。原因在哪?价格是其一,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不匹配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和方向。
闫文义说,我们的农业,长期以来缺乏市场意识、成本意识,所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节本增效与提质增效双轮驱动,一方面改进生产方式降成本,一方面紧盯市场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农业结构调整要大视野高站位,降成本是一个涉及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的大问题,需要从价格政策、生产规模、生产主体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其根本是用改革来促进调整。而在提质增效上,不仅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还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更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农业的非食物功能来释放结构调整空间,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有两个具体建议,一是要大力发展具有黑龙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质杂粮,如红高粱、杂豆、谷子糜子向日葵等,作为镰刀弯地区结构调整的替代作物。伴随我国酿酒工业的转型升级,我省红高粱的市场优势脱颖而出,要抓住这一机遇,像山东人培育蔬菜市场那样培育我们的杂粮市场,建立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杂粮中心。目前我省酒用高粱面积只有一二百万亩,国内知名的大型酒业龙头企业都在我省设立了采购点,需求空间在1000万亩到2000万亩之间,甚至更多;我省的豆类非常有竞争优势,其中白芸豆的出口量占世界1/3,发挥优势打造全国的酒粮之都、杂豆基地,势在必行。二是要种好玉米。不仅要种好传统的籽粒饲料玉米、青贮玉米,更要大力发展能源工业、材料工业所需的特种加工型玉米,比如淀粉含量高达74%的能源酒精原料玉米,对淀粉结构有特殊需求的可降解薄膜专用玉米等。目前常规玉米淀粉的价格在3000元左右,而生产可降解薄膜的玉米淀粉价格则在万元以上。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如能源酒精等)、生物质材料(可降解淀粉农膜等)等新产业,从根本上把过剩的农产品能量在食物领域转移出去,既解决农产品食物领域过剩问题又发展新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发展,又避开了农产品食物领域过剩内耗和品种间多多少少的问题,还能发挥我省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优势,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税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