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桦川县梨丰乡的农民在育苗大棚内摆盘准备育秧。赵营摄

桦川县农民使用新型钵育摆栽技术。 宋洋摄
□王冬本报记者刘亿服
又是一年备耕时,如何让农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持续绽放,佳木斯市瞄准种植结构调整,科学备好春耕生产的这关键一“课”。
按照“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和把农业优势调强、产业调大、布局调优、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佳木斯市科学推动种植业结构向优势作物、优质专用品种、高效经济作物、饲草饲料作物、绿色有机和外向型农业六个方向调。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今年这个市在上年的基础上再调减玉米161万亩,调减到625万亩;增加水稻49万亩,达到640万亩;增加大豆67万亩,达到278万亩;新增蔬菜瓜果种植面积30万亩,达到50万亩;新增其他经济作物近15万亩,达到90万亩。
桦南县孟家岗镇保丰村农民手掐订单心不慌。不种玉米种啥?这个村启迪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传武没少给社员唠品种,算细账。
“高蛋白大豆本身就比普通大豆的市场价每公斤高0.2元,我们已经跟企业签订单,高蛋白大豆的订单价每公斤又高于市场价0.1元。”有了订单,薛传武没有后顾之忧,带动社员增收更有劲头。
今年,合作社计划将全部土地种植高蛋白大豆。与企业签订了900亩的收购订单,其中包括450亩富硒高蛋白大豆。剩下的4500多亩大豆由种业来兜底,保底价格让社员种地有底气。
“调整种植结构对我们农民太重要了。我最担心的就是粮不好卖,到最后赔钱。这还没种就卖完了,价格还有保障,等于上了‘双保险’。”村民王志德高兴地说。订单农业探索多种农业生产模式,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是贫困户脱贫的新路子。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牵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富锦市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资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订单生产。现已与象屿农产集团、金玛集团等企业签订订单56万亩,集中连片发展苹果圆葱1500亩;同江市引进中硅中德集团建设三江口生态农业小镇,与同稻中人水稻专业合作社按照每公斤稻谷3.5元的价格签订订单2万亩。
桦川县引进辽宁君澳集团发展浆果、蔬菜种植面积5.5万亩;充分发挥亮子奔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波巴布生物有限公司等规模食用菌菌棒生产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今年全市食用菌生产数量将达到4亿袋以上,推动食用菌产业向工厂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快速发展。
这个春天,佳木斯各地的棚室“热闹”了,温差、时差、季节差出效益,棚室经济给农民带来的惊喜不断。
桦川县东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智能温室大棚40万元一栋,无一砖一瓦,循环给水系统,太阳能取暖,拆卸棚架、湿度温度可调控等新设计融入大棚也变得“高大上”起来。合作社理事长李东说:“我们2015年建了2个智能温室大棚和8个超大型冷棚,借力合作社成员多年的种植蔬菜瓜果经验,当年实现无公害蔬菜产量30万斤,产值超过150万元,利润13万元。第一年就给了我们很大信心。”第一年合作社试验在温室大棚里种反季蔬菜和热带水果,冷棚种的是桃子、火龙果等果树。今年预计年产各类绿色有机蔬菜瓜果50万斤,产值可达600万元,果树成熟期是3年,成熟后可持续采摘30年,明年果树达到产量峰值可产100万斤,产值可达1200万元,实现利润超过500万元。
同样是大棚“唱”主角,郊区平安乡双兴村100多栋大棚“倒时差”种出好“钱”景。今年,村民董勇承包了9栋棚,种了辣椒、西红柿、茄子、香瓜、西瓜,各种“花样”效益可观。俯身钻进董家的大棚,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本村来打工的妇女们人手一个打孔器在地膜上打孔。董勇说,“算计好‘时间差’就是增收账。去年西瓜一栋产5000公斤,辣椒7500公斤,上市早每公斤至少多卖4元钱。我还要加把劲,管理得再精心一点,让收入再多一些。”
另一栋棚遍地新鲜嫩绿的植株生机盎然,董勇的父母在这里忙活着给蔬菜苗移棚,“再有几天这些苗都要转移到各个棚里,去年蔬菜价格还算不错,希望今年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