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丹张肖于闻天本报记者潘宏宇刘柏森
在前不久召开的通河县人才工作会上,2016年在人才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省90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等3家单位和富林乡榛子种植大户郑民等23名个人受到了隆重表彰。
通河县去年初被确立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自此,该县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现代农业和旅游及养老等新型服务业,力图重塑全县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生态。但通河县要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涅槃重生,人才是短板。通河县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结合自有资源和优先产业向外界广泛招引人才。
重金奖励人才是通河县招才引智的诸多办法之一,通河县委县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培育人才,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中的通河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栽下梧桐
“在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样重要”,这是通河县委书记刘长河经常说的一句话。通河县一直把招产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招才引智的前提和基础,用蓬勃发展的事业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栽下棵棵梧桐树,引来众多凤来栖。
通河县地下富含地热这种清洁能源,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一直没能开采和利用。去年,通河县与省904环境工程勘察设计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院士工作站通河研究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河实验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学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等10位院士及博士后纷纷进驻基地,查明了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储藏量。今年,通河县将与904环境工程勘察设计院在二龙潭景区温泉开发等方面深入合作,同时重点加速深部地热源采灌技术研究等12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通河县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发展林下经济独具优势。去年初通河县提出,未来5年内向100万亩的林地空间要200万亩的耕地经济效益,把平欧大榛子产业作为“十三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和林业经济重点发展方向。通河县与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在榛子产业规划制定、技术培训、种子培育等多方面给予技术支持。
此外,通河县还与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等国家级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哈工大盛世特飞公司合作开发无人机产业园,与中科院对接秸秆生物燃油项目。
目前,已有300多位院士、博士等顶级人才为通河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该县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结构已初步形成。
筑起凤巢
事业引才,更需待遇留才。近年来,通河县通过人才公寓建设、发放购房补贴、政策倾斜等措施,保障来通河的人才能够安居乐业。
通河县于2015年在哈尔滨市率先启动人才公寓建设,去年9月首批33套公寓投入使用,6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入住公寓。目前,通河县已为人才公寓累计投资700余万元。今年,该县还计划扩建人才公寓20套,建设总投资将达到2000万元。
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弥补了偏远小县对人才吸引力先天不足的劣势,用待遇留人、用诚意留人。盛寒是省委选调生,2014年分配到通河镇政府工作。到通河后,他住过旅店、租过房、住过办公室。去年9月,盛寒和其他63名优秀人才首批入住人才公寓。75平方米的公寓为两居室精装修房,家具家电俱全,而且取暖、网络、有线电视等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盛寒感慨道,县里为他免费提供了环境优良的住处,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让他更有信心扎根通河。
在诸多政策、措施吸引下,众多人才选择在通河县开创事业。通河全县的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层次逐渐提高。目前,通河县各级各类人才共计1847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7%。
雁阵效应
聘请名家授课、专家下基层、与高校“联姻”,是通河县实施人才战略、实现人才内育的一项有效举措。借助“百科新知大讲堂”这一培训平台,通河县先后聘请北京巅峰智业刘峰博士做了《新常态下通河旅游创新发展》专题讲座,国内农产品品牌研究领军人物贾枭做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战略》讲座,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钟朋荣做了《经济大势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报告。
受到表彰的郑民就是通河县本土实用人才,他从2009年起在富林乡三宝村种植大榛子,几年来已具规模并见效益。在平欧榛子产业推进会上,郑民感慨道,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专家的到来,让他这个大榛子种植的先行者对发展榛子产业更有信心了。
“大家、名家、专家”的专题讲座,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思路和视野得以拓宽。一年多来,通河县已培训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7000余人次,培训新型实用人才4000余人次,培训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干部、村干部等6000余人次。外引人才在前头引领,内育人才渐次跟上,通河县的人才队伍已形成雁阵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