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勇赵飞虎 引子 无论在乡镇农村、街道社区,还是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都会看到基层第一书记的“重民生、抓发展、促文明、保稳定”的忙碌身影。 无论在党政机关、厂矿企业,还是在新闻媒体、街头巷尾,都会听到对基层第一书记释放“正能量”、传递“好声音”的热议共鸣。 双鸭山,这个地处祖国北疆边陲,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现如今却因基层第一书记而声名鹊起。 自2015年双鸭山市委向基层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以来,第一书记群体累计在基层扶持创业项目800余个,引入资金3亿多元,其中引领创办了“私家稻田”、“民俗摄影旅游基地”、“创客空间”、“第一书记农特产品展厅”等6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富民项目,促民增收5000余万元。 驻村第一书记群体,引导农村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2.8万亩,增加水稻种植面积8.3万亩、大豆8.3万亩、杂粮3.1万亩,经济作物3.1万亩。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畜产品累计金额8927万元。 驻社区第一书记群体,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志愿服务队、文化娱乐团体等群众性组织389个,组织举办邻居节、社区文化节、送传统文化进社区、送法律进社区等活动200余次。 驻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第一书记群体,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38个,开展系列党建活动66次。 一串串让基层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喜人数字,一张张饱含对第一书记工作肯定、褒奖的笑脸,是对该市770名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最好的回馈。 基层第一书记,是激活双鸭山转型发展、促进民生的一池春水。 动因——新难题开启新思路 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粮食收储政策根本调整,玉米价格逐渐走低,给双鸭山这座煤城着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0万个矿工家庭面临脱困转型,415个行政村需要调整传统的种植结构。一时间双鸭山的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受到了挑战。“关键时刻,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功能,特别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带领群众振奋精神、勇于创新,双鸭山的经济再困难,但人的精神不能困难”。新任市委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借中央、省委选派第一书记促脱贫攻坚东风,在基层一线锻炼培养干部,助力基层发展,成为破解城市脱困转型的一条创新之路。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双鸭山市委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列为转型发展、全面振兴的“一号工程”,汇集政策、人才和资金等要素资源,攥指成拳、集中发力,从双鸭山市情出发,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各县(区)委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书记工程”,强化主责,抢占“制高点”、下好“先手棋”,围绕如何选派,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取得实效,抓落实、抓推进。自此,在双鸭山2.2万平方公里的煤城大地上,吹响了第一书记集结号。 双鸭山市委常委会几经研究,一致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市委中心工作,引领群众致富增收,推动该市脱困转型内力不足、动力不强、活力不够,基层组织建设缺少凝聚人心的领头人、经济转型发展缺少敢闯敢试的拓荒者、加强社会管理缺少精雕细刻的设计师。在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集体经济、促民致富增收;在社区推动移风易俗、推进创业就业、建设幸福社区;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强化党的领导、突出政治核心、发挥党员作用,苦于没有思路、没有方法、没有门路、没有项目、没有信息,破冰方向迷茫。为此,在该市各领域优秀后备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并逐步实现“全覆盖”,既锻炼培养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又能夯实基层基础的新思路应运而生。 形成这一共识后,2015年12月,该市从农村入手,市、县(区)联动、同步选派,先后分2批选派96名第一书记,县(区)选派其他村的第一书记,率先实现了该市415个行政村第一书记“全覆盖”。第一书记脱产两年驻村工作,重点推动移风易俗,促进致富增收,开展帮扶解困,维护安全稳定,建强基层组织。2016年5月,借鉴在农村选派第一书记的经验,该市又向28个街道选派副处级干部,向四个区的80个社区选派优秀后备干部任第一书记,各县的社区也分别从县直单位选派了社区第一书记。2016年11月,该市又向46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选派了第一书记,各县(区)委向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陆续选派167名第一书记。至此,该市共向基层选派了770名第一书记,实现了农村、街道社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 做法——新思路催生新举措 基层第一书记“全覆盖”是工作的基础,如何让第一书记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选派第一书记的关键。双鸭山市委制定了“选、育、管、促”一整套的工作机制,让第一书记从入口到出口,从培育到管理,从保障到激励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程序和措施,不断为第一书记搭台子、树梯子、扶轿子。 严把“入”的关口。选的准才能用的好,为选出能人,派出硬人,该市坚持优中选优,多渠道、立体式选任第一书记。坚持个人报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干部优先选派、涉农部门干部优先选派、处(科)级后备干部优先选派,打造了素质高、能力强、敢攻坚的第一书记团队。坚持军(警)地相互交叉,老中青梯次配备,打造了以处级干部为骨干、科级干部为主体、专业技术人员为补充的第一书记团队。在农村,坚持政法系统干部进乱村、经济战线干部进穷村、党群部门干部进软村、涉农部门干部进专业村、专业特长干部进特色村;在社区,重点选派熟悉基层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有耐心、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干部;在企业,重点选派熟悉经济工作、政策理论水平高,党性强、素质高、善于沟通、善于协调的干部,打造了利于工作开展、利于作用发挥、利于攻坚克难的第一书记团队。 拓展“育”的平台。把提升基层第一书记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每批第一书记选派之前,先行开展学习培训,为第一书记强筋壮骨,打牢基础。市委重要会议,县(区)、乡镇、街道大型会议,都邀请相关第一书记参加,让第一书记拓宽思路,把握上情,精准推进工作。2016年市委全会,专门邀请50名基层第一书记代表参加,参与各个代表团讨论,共商该市发展大计。市委先后三次召开第一书记专题座谈会、推进会,总结交流第一书记工作经验,校正第一书记工作方向。市委书记大会、小会必提第一书记工作,深入基层必听第一书记心声,对第一书记工作简报期期签批,针对第一书记工作提出了18条具体意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20余次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第一书记工作,倾听第一书记呼声,解决第一书记困难,提振第一书记工作士气。 强化“管”的措施。为保证第一书记扎根基层、踏实工作,该市制定了《双鸭山市第一书记工作规则》,要求农村第一书记全天候驻村工作,街道社区第一书记按正常工作日上下班,非公、社会组织第一书记每周到岗一次。成立了第一书记工作督导组,以明察暗访的形式不定期对第一书记进行工作督导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县(区)委建立了第一书记工作台账,按月记录第一书记工作情况;乡(镇)党委和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第一书记的工作考勤,如实记录第一书记工作情况。村(社区)建立了第一书记述职评议制度,由村(居)民评议第一书记工作。建立工作写实机制,第一书记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作写实,在“煤海红帆”——双鸭山党建信息平台上公示,接受该市党员干部监督。同时,通过第一书记QQ群、微信群、微博及时发布工作动态,相互交流工作心得,让第一书记互相监督、相互学习。市委组织部还通过微信定位,随时抽查第一书记在岗情况,确保第一书记“全天候”在岗。 激发“干”的劲头。解决好后顾之忧是第一书记能够真正扎根基层、安身基层的保证。为此,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方位给予第一书记帮助,让他们在任职期间能够沉下心来开展工作。在工资福利方面,原人事关系、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担任第一书记期间不影响正常的职务晋升和调资,除此之外为第一书记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到村任职第一书记每人每年划拨1万元工作经费,落实每人每天100元生活补贴,补贴按考核结果分档下发。在工作内容上,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与原单位脱钩,一心一意在基层开展工作。在宣传上,市委组织部创建了《第一书记工作简报》,双鸭山日报开辟了“第一书记工作专栏”,市电视台开辟了“第一书记”工作专题,积极营造良好的“第一书记”工作舆论氛围,激发“第一书记”工作动力。在政治待遇上,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先后提拔重用处级干部3人,科级干部67人,占第一书记总数的9%,树立了一线选人用人导向。 畅通“退”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第一书记”的出口,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第一书记,及时进行教育提醒、诫勉谈话、组织调整,累计调整第一书记159名。及时做好调整后和选派期满第一书记退出选用工作,第一书记离任前做到“三个一”,即:要固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三资管理等基础工作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议事决策机制和一个长期村屯发展规划。探索第一书记长期联系制度,确保任职期满后仍能帮助村屯发展,让第一书记的智慧留在基层,经验传授给基层,资源能够长期支持基层。 启示——新效应引发新思考 双鸭山市用第一书记“全覆盖”,激发了农村、社区、企业的内在活力,推动了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市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带给思考良多,启示颇深。 启示之一:第一书记“全覆盖”有利于扬长避短,挖掘基层经济增长点。 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双鸭山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该市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第一书记,正是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双鸭山市现代农业、自然生态、沿边开放、产业基础等方面优势,寻找“老字号”、挖掘“原字号”、打造“新字号”的有效做法。第一书记到村、社区、企业,帮助基层干部、群众开阔视野、转变思想、创新思路,调整种植结构促发展,壮大绿特产业促增收,搭建农商对接平台促转型,实现了在优势中挖掘潜力,把优势变为胜势的目的。集贤县永安乡24名第一书记组建了“创客空间”,为农民提供线上销售、创业孵化基地、便民信息、创业辅导,建成了“永安微言”微信公众信息平台、众创微言广告、英才制衣等平台和项目,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10余万元。该市农村第一书记自发组建了第一书记联合会,筹建了第一书记农特产品展厅,建立了线上、线下两个销售平台,征集了具有地方特色、绿色无公害的杂粮、食用菌、蔬菜、蛋类、蜂蜜、罐头等11大类62个小类商品,运营以来,日营业额均在千元以上。在市县乡村之间搭建起“农商对接”平台,让双鸭山青山绿水中的“原生态”特色产品闯入市场,打响了“第一书记”品牌。通过第一书记“全覆盖”的工作实践,该市充分认识到,双鸭山市不但煤炭资源丰富,可以创造价值效益,绿特产业、旅游开发、沿边文化等资源也是金山银山,第一书记帮助基层干部、群众挖掘、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为煤城脱困转型新的经济增长点。 启示之二:第一书记“全覆盖”有利于扬长克短,推进基层移风易俗。 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快速崛起。推进移风易俗是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目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必经之路。市委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第一书记,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移风易俗,其对该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意义重大。第一书记指导建立完善村(居)规民约,弘扬企业文明新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健康向上的新风尚,破除封建迷信、酗酒赌博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参与村屯(社区、企业)建设,优化居住环境,推进了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文环境的改善,产生了集聚效应,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创业创新,推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饶河县小南河村第一书记冷菊贞利用小南河村毗邻大顶子山的生态资源和老东北的民俗资源,带领村民建设摄影旅游基地,发展乡村民俗风情旅游,组织村民成立了文艺演出队,举办了“开耕节”、“‘五一’三天乐”、“端午一日游”、“七七乞巧节”等系列活动,激发了全体村民创业热情,实现营业收入30万元,新华社刊发文章《小南河醒酒记》,真实展现了小南河在第一书记的引领下,村民思想发生的巨大变化,2016年底冷菊贞被评为感动龙江年度人物。通过第一书记“全覆盖”的工作实践,该市充分认识到,第一书记带领基层干部匡正社会风气,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释放经济发展吸引力,将汇聚成为煤城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启示之三:第一书记“全覆盖”有利于扬长补短,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基层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基层干部队伍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对该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引领作用。市委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第一书记,既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示范引领推动基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该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有益尝试。第一书记在基层加速锻炼成长,会说农村话,会办基层事,会交群众心,锻炼了好的作风,带领班子成员和党员先行先试,带头转变旧思想,带头种植新品种,带头开办新工厂,带头开发新产业,示范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参与,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促民增收,推动了该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宝清县第一书记梁日安、于庆民、邵新宇等3人,自筹资金承包土地,示范种植了18亩鸭稻。集贤县第一书记郭静涛、孟繁毅种植中草药30亩,亲自到田间参与作业,让农民直观感受中草药的种植效益。在他们的亲自示范下,农民主动种植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掀起了农业转型的热潮。通过第一书记“全覆盖”的工作实践,该市充分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人才资源”,带动创业就业的“领头人”,必将成为双鸭山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成效——新举措带来新效应 实践证明,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社区、企业)任职第一书记,实现了资源下沉、工作下沉、干部下沉,成为夯实基层、服务群众、树立新风、推动发展的有效之举。 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增收致富步伐明显加快。针对基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群众思想不解放,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现状普遍,不敢闯、不会闯、不想闯市场,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等问题,第一书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基层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村民(居民)自主创业、引导企业健康发展。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盘活各种资源等措施,积极探索增加集体收入、帮助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好办法,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后劲显著增强。一年来,该市第一书记开展产业项目实地调研2500余次、撰写调研报告280余篇,编制发展规划及方案320余个。直接或间接引入各类农业项目87项,签订农业订单65个,帮助建立农业专业协会47个。有的第一书记五上湖北考察“富硒”水稻种植项目;有的第一书记,到“哈洽会”、深圳“绿博会”等地参加农产品展示;有的第一书记,多次到东宁、汤原等地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既开阔了眼界,又拓宽了门路,极大鼓舞了基层群众干事的信心,坚定了发展的决心。 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针对农村和社区生产生活环境差、服务设施不建全、创业脱贫门路少等问题,第一书记积极响应市委“一创两建”号召,发挥自身优势,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得群众的信任。一年来,市委下派第一书记以建设“美丽乡村”和“幸福社区”为切入点,带领广大基层群众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活动,该市硬化村内道路100余公里,维修田间路1330余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639盏。积极搭建为民服务载体,开展民事代办、便民服务等7400余人次,解决群众难题3500余件。有的第一书记绘制了村民住宅分布图,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有的第一书记敢于触碰深层次矛盾,解决了多年暗箱操作发包机动地问题;有的第一书记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劳作在一起,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拥护与褒扬,打通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党建工作持续规范,基层组织基础更加牢固。针对基层组织生活不规范、制度规章不建全导致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逐渐减弱等问题,第一书记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规范基层组织生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教育培养广大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一年来,该市第一书记共走访党员26000余人、群众85000余人、贫困户和信访户6300余户,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党组织生活5100余次,完善村级自治、管理、监督机制384项,协助培养基层后备干部583名,帮助健全改造组织活动场所266个。有的第一书记亲自为第一书记讲党课,有的第一书记坐在农家炕头给党员讲党章,有的第一书记自费组织党员搞活动,切实地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员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赞誉。 尾声 扬起助力发展的红帆,驶向居安民富的彼岸。 今后,双鸭山市委将继续扎实推进第一书记这个“一号工程”,统筹和共享该市人才资源,培养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头雁,打造政治素质过硬的生力军,切实让“第一书记”在基层发挥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员、重大决策的监督员、改善民生的服务员、扶贫攻坚的战斗员作用,使之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贴心人,助推双鸭山市转型发展的动力源,建设活力、幸福、秀美、文明双鸭山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