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兴岳海兴本报记者程瑶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绥化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机勃勃。一批批招商大军奔赴大江南北,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一个个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奏响绿色产业之城的强音;一条条流水线上生产紧张有序,汇聚起百姓富强乐居的希冀……记者在这里了解到,2017年第一季度,绥化市生产总值实现215.2亿元,同比增长6.3%,绝对值列全省第三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幅全省第四,实现了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146.1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全省第五。 寒地黑土之都潜力无限 绥化地处世界珍稀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和世界黄金玉米带、黄金奶源带和优质大豆生产带。幅员3.5万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二山一水七分田”,耕地2854.9万亩,森林660万亩,草原557.2万亩,湿地530万亩。人口548.5万,辖肇东、安达、海伦三市,望奎、兰西、青冈、绥棱、明水、庆安六县和北林区,共有166个乡镇(办事处),1336个行政村。是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全省唯一的全国整市(地)整建制农业高产创建示范市和中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北菜南运”核心区。 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市,这里肥沃耕地中有500万亩富硒,有机质含量是黄土层的10倍,农药残留量是全国的十分之一。作为“中国十大诚信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的“寒地黑土”品牌,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第一名,品牌估值123亿元,并在全美联邦和欧盟27国获得注册通过。这里拥有海伦的富硒大豆,庆安的庆禾香大米、龙蛙等全国知名品牌和明水黑豆、庆安大米、肇东小米、海伦大豆等多个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 以创新现代农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绥化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建设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保护区,优化农业“三个体系”,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在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探索“1+1”模式,坚持种养结合,实现主辅双强,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设,把现代畜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探索“1+ 2”模式,就是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强化头尾衔接,提升绿色食品和粮食深加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1+ 3”模式,就是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依托“互联网+”“庭院+”“寒地黑土+”,创新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定制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要效益。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300亿斤以上。 绥化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全市主攻方向,科学制定五年产业发展规划,在终端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细分市场营销上重点突破。加大玉米精深加工力度,重点引进2户大型加工企业,玉米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产品向酶制剂、生物医药、淀粉基塑料等方向拓展,向有机酸、乳酸、聚乳酸等终端延伸。该市还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转型发展谋振兴的重要路径,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全国“北菜南销”核心区、寒地黑土“绿色菜园”核心区。今年,绥化市计划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305.2万亩、新建加工企业22个、新建冷藏库102个。计划发展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600个,规模经营面积110多万亩;落实标准化绿色蔬菜示范园区235处,面积46.9万亩。 田园养生之地以人为本 绥化地处北半球中温带,冬季冰雪覆盖,夏季降雨集中,气候温润。春秋气候宜人,既有雄奇壮美的大峡谷,也有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更有一望无际的大农田,旅游资源富集。依托全域农事、农务、农耕、农家等田园空间,深度挖掘农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打造绥化全区域农业生态公园,打造出一个拥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订制消费、养生养老等多种功能的田园养生之地无疑是绥化未来全新发展路径的绝佳选择之一。 为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绥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现代金融以及咨询评估等生产性服务业。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绥化文化、旅游、健康、体育、养老等新兴产业正融合发展。通过深入挖掘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寒地黑土资源,北方夏季田园式健康养老养生基地、北国冬季体验式赏冰乐雪乐园和全区域农业生态公园等食养医居游“五在绥化”的代表性项目也不断落地。通过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寒地黑土文化传扬,绥化大力打造美丽经济品牌,推进健康养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绥化还不断优化整合医疗保健、功能食品、文化娱乐、家政陪护等产业,集中打造大健康产业,打造家政陪护品牌。为推动城市人下乡共享田园风光,乡下人进城享受城市文明,绥化市本级宝山“养生小镇”、肇东五站“卓达新城”、庆安柳河“五七小镇”、兰西河口“慈善小镇”、绥棱四海店“森林小镇”等一批健康养老旅游“三位一体”载体建设正火热进行。 记者在这里了解到,绥化市正倾力打造六大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田园、生态、有机、绿色为突出特色的东北风味“美食绥化”美食品尝游;以果蔬采摘,大平原、大农田风景欣赏为突出特色的田园风光游;以兰西东北民俗文化旅游第一村、望奎满族风情园为突出特色的民俗风情游;以北林、望奎休闲滑雪、温泉养生为突出特色的冰雪温泉休闲游;以望奎皮影、绥棱黑陶、海伦剪纸和二人转为突出特色的历史人文游;以东林寺、红光寺、明净寺等寺观和海伦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游。与此同时,绥化还借助稻田、林海、湿地等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肇东千鹤岛、海伦大峡谷等一批热门景点,全力打造沿松花江生态自然文化旅游带、西部草原湿地景观带、小兴安岭山区景观带、百里呼兰河休闲旅游景观带等特色旅游景观带。配套硬件方面,截至目前,绥化全市已有A级景区42家,旅行社33家,星级饭店2个。养老机构249家,总床位数26764张,各级各类卫生机构2203家,卫生技术人员21066人。 绿色产业之城 风头正劲 日前,在绥化市首批产业项目开工日上,由京粮集团与山东诸城兴贸集团共同投资13亿元建设的100万吨/年玉米综合深加工及自备电站项目在青冈县玉米园区顺利奠基。两大企业“强强联合”落户青冈,看中的正是绥化丰沛优质的“原字号”资源。在聚焦升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道路上,绥化脚步紧凑而坚定。改变“初加工”,突破“原字号”。绥化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从上游向中下游、从低端向中高端方向发展,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和粮食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全力打造绿色产业之城。 龙头带基地,企农获双赢。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途径,绥化推进生产基地区域布局优化分工,全市已形成了八大主导产业基地带。目前,绥化各类龙头企业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644万亩,与农户年签订合同定单达到142万份,有6600多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产品已由简单初级的分割肉、大米、玉米淀粉、奶粉、保鲜蔬菜等十几个品种转变为火腿肠、罐头、猪血蛋白、玉米油、谷氨酸、赖氨酸、乳珍、专用功能性乳粉、高端配方粉和高端液体奶等近百个品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带动基地农户达35.6万户,户均增收2865元。 在乳品加工方面,目前全市9户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90万吨,实际加工46万吨,以肇东伊利、安达贝因美等乳品企业为依托,未来五年,绥化市乳业将发展为100万吨实际加工能力,产值100亿元。在大豆加工业方面,12户规上大豆加工企业在原有120万吨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吉林修正药业50万吨、中粮集团40万吨等大豆深加工项目正在运作,项目落地达产后年加工能力将达到200多万吨,实现产值200亿元,全力打造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加工集散中心的设想正在变为现实。在肉制品加工业方面,全市10户规模以上肉食制品加工企业已具备生猪屠宰设计加工能力1040万头,实际加工211万头,通过发展壮大望奎双汇、海伦公准、青冈长林、肇东大庄园等项目,实现实际加工1000万头,实现产值150亿元。同时,望奎、绥棱马铃薯,明水、兰西杂粮,海伦、北林面业,肇东、安达、青冈酒业等小规模的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小行业大群体,成为千亿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在品牌市场化运营方面,绥化从政府到企业同样不遗余力。目前,绥化全市食品龙头企业已拥有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41个、知名商标68个。“大庄园”已成为省内畜牧产品的行业领军。“龙蛙”产品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兰亚”牌亚麻坐垫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美国、香港、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庆安大米”已成为龙江绿色食品大米的代表之一。因绿而兴,以绿为媒,绥化的“绿旋风”正吹遍神州,结缘四海。 现代农业建设蓬勃发展 在望奎金穗水稻种植合作社,通过建立电商平台,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合作社的基地种植面积已由起初的1.4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近4万亩,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带动社员5000余户。金穗的成功,只是绥化市现代农业谋振兴、创新路、转方式的一个典型缩影。作为农业大市,绥化市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围绕打造“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在生产体系上,为建强农业基础这一“第一车间”,今年以来,绥化市按照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由单一粮食种植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三减”面积700万亩,蔬菜等经济作物比去年增加153万亩,绿色食品种植1800万亩。 在产业体系上,绥化市细致谋划产业带布局,重点在沿呼兰河流域建设优质水稻产业带;在一二三积温带建设优质玉米产业带;在三四积温带建设非转基因大豆、马铃薯产业带;沿哈黑、哈大、绥肇、明沈等主要公路建设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带;在兰明青望等干旱地区建设优质杂粮、杂豆产区;在绥棱、庆安等县建设食用菌、药材、林产品采集、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等特色经济产区。与此同时,绥化还将在中西部大面积草原和玉米主产县(市)建设草食畜牧业养殖区等“四带三区”,做强做大绿色水稻、专用食用大豆、鲜食玉米、绿色果蔬等产业,加快复制推广“鸭稻”、“蟹稻”、“鹅玉”等生产模式。通过实施产业联盟发展战略,推动粮变肉、草变乳过腹增值,绥化市培育龙头企业已达到171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8.5%。 在经营体系上,绥化加强规范农机合作社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和“互联网+”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建设互联网+绿色高标准示范基地167个,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模式化栽培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绥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联合社和复合型经营主体模式,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4.9万多个。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经营主体和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展销会、推介会,发挥互联网作用,大力宣传寒地黑土区域公用品牌和地方特色品牌。搞好O2O、B2B线上线下销售,以农产品的优质特色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年加工玉米120万吨的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 车彦旭摄 肇东八里湖湿地一角。 霍永祥摄绥化长海润滑油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苏强摄 东北首家以林木废弃物为主要燃料的国能庆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车间。 本报记者王振良摄 绥化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 霍永祥摄 绥化“鸿基”水稻育秧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苗床温度。 本报记者王振良摄 绥化肇东五里明大农机秋收现场。车彦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