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科研力量在国内居于前列。本报记者邵国良摄
报告摘录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立足发展需要培养本地实用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园区等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在科研立项、创投融资、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 □本报记者衣春翔 报告在谈到着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时强调,统筹抓好以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对此,代表们反响热烈,并结合报告纷纷建言。代表们表示,通过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必能让各路英才俊杰大展其长,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使龙江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育才注重德才兼备 “报告提出,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立足发展需要培养本地实用人才。”徐梅代表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深刻地懂得,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龙江要发展必须大力培养落地人才。 徐梅表示,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高校,要紧紧围绕报告提出的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要求,自觉对接我省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并让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自牡丹江技师学院的马桂林代表表示,贯彻落实报告精神,一方面要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助力我省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育一大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董丽敏代表认为,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应着眼新型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态文明等领域人才需求,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特色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重点建设一批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一大批我省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契合度。 陈立媛代表则提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把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用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培养广大龙江学子。“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线教师,要把精神成长作为教学首要,用我们今天的耕耘,照亮学生明天的行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母校、对龙江充满感情,愿意毕业后留在黑土地散光发热。” 引才需要刚柔相济 报告提出,要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在科研立项、创投融资、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 曹百瑛代表介绍,黑河学院今年年初全职引进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会会长、原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教授,柔性引进北京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华教授和北华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郑毅教授,这三位教授的研究方向将对助力我省对俄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曹百瑛认为,采取全职引才与柔性引才相结合方式,打破了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提高了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符合我省实际。我省还可以依托地缘优势,继续完善中俄教育合作平台,依托中俄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建设人才智库,并以此为平台,吸引更多人才来到我省。 “报告提出,要统筹抓好以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张跃华代表说,无论是哪种人才,要想将他们吸引到黑龙江,一方面要靠不断传播龙江正面形象,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里是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在省内外举办各类招聘会,并以此为平台,招揽各方英才。“还必须把我省创业的好政策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来龙江创业,创业者多了,各方人才自然就会聚集在龙江。” 留才必须酬用并举 记者采访时发现,代表们都对报告中提出的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感到振奋,他们纷纷表示,这对我省留住人才至关重要。 徐梅表示,我省必须推进产学研融合,在吸引留住高校毕业生上下真功夫、花大力气,为龙江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孙忠人说,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了解人才都需要什么。“报告提出要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落实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等政策,让人才价值得到极大体现。强化人才服务,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想人才之所想,是能够留住人才的基础。” 孙忠人同时认为,除了薪酬待遇,还必须有能让人才发挥才智的平台,这是稳定人才队伍的关键。他告诉记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直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工作方针,全面实施“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投入超过2500万元,以打造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群体为重点,支持各层次人才开展创新性教学、科研、医疗、社会服务工作,这些都为稳定学校人才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百瑛表示,除了保证待遇和搭建平台外,还要为人才铺好发展之路。报告提出,要冲破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身份、职称、地域等条条框框限制,大力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引导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在龙江就业创业,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鼓励各类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这些政策都为人才未来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需要抓紧贯彻落实。 “我们还必须考虑如何帮助留下的人才继续提升能力,把培养、引进和稳定人才有机结合。”曹百瑛建议,我省可以鼓励中青年人才通过访学、进修、攻读学位、提高深造等方式加快他们成长。同时要全力支持人才干事创业,推动人才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