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雪 黑龙江工程学院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和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适应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支撑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能力,引领转型发展,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方面独树一帜。 有着65年办学历史的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的全日制地方本科高校,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黑龙江省政府“部省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近些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立足龙江,面向行业和国防科技工业,辐射全国,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及提供工程应用技术服务,“工程师培养摇篮”成为了学校的金字招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应用型专业群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龙江发展战略,瞄准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前沿,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整合了测绘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在动力、光学、计算机三个领域凝练、形成国防特色学科方向;紧紧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围绕新业态、新技术,积极培育新兴学科,扶持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构建了“以工科为主体,以经济管理、人文艺术为两翼”的学科布局。 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合作,采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策略,重点建设涵盖土木与建筑、测绘与地理信息、智能交通、智能与装备制造、信息与智能控制、新材料、现代服务业、艺术与设计等产业技术领域的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专业群,加强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结构向“精而特的质量凸显效应”转型,提高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学校实施了按类招生与培养,涵盖了土木、交通运输、机械等7个专业类20个专业,在宽口径培养、多样化选择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坚持需求导向按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并按照标准培养人才。一方面,以区域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确定学校人才培养标准。标准制订过程都包涵了大量、深入的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分析和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推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使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学校有土木工程等七个专业参与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卓越计划”试点。截至目前,学校的土木工程、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三个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省属高校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工程素质”受到社会好评,学校赢得“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 坚持扩大开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 学校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牵动,不断扩大开放,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了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新机制和校企合作“3+1”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实际,更加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学校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建设特色实践教学平台。与瑞士徕卡公司、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德国菲尼克斯电气公司等10余家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了“现代测绘技术实验室”、奥地利阿维尔公司汽车排放实验室、“GE-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室”、“NI虚拟仪器实验室”等多个特色实验室。与日本丰田公司、德国博世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国际大公司合作,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电气技术培训中心”等多个培训中心。与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建设了四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一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在推动转型发展中,学校将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作为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推动力,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升级,启动了“院中院”形式的行业学院建设,先后组建了“中兴通讯ICT学院”、“龙建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新道用友创新创业学院”、“信息与智能控制学院”、“智能交通学院”等行业学院,建设了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工业4.0智能制造教育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践中心等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学校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与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共办“航天班”,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积极构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确保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四年不断线。学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整合校内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资源,建设了致用学院、励能创业中心和同创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了学校内部科研创新要素协同,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学校建立以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赛练互动、创新小组、科研团队、创业团队、典型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研中创、创中赛”,强化赛练互动,强化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按照“一园三区”的功能布局,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形成了园区、校区、城区相结合的综合性创新创业服务模式。科技产业园与当地区政府签约,作为大学生创业类项目平台融入“哈尔滨市高新技术经济带”战略计划。以科技园为主体的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提升和拓展了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年均投入100余万元,为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12年开始,共设立568个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21项,省级项目145项。100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奖96项,省级奖228项。 引育结合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工程化、博士化、国际化”建设方向,努力建设一支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56.2%。 学校加大了国际交流力度,选派教师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外、境外和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培养了82名博士,68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公开招聘80名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实施“双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加大了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聘请力度,企业兼职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数量20%以上,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