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宝山村是黑龙江省绥棱县偏远半山区的一个省级贫困村。4年间,以种粮为生的宝山村村民依靠村集体领办合作社这一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于去年底实现脱贫,探索了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带地入社 农民分红过千万元 夏日的一场细雨,催生了山野菜的生长。在宝山村,记者碰到刚从山上采摘山芹菜、刺嫩芽的村民卢向阳。 卢向阳告诉记者,母亲有病,妻子残疾,一个人种地根本忙不过来,也挣不了啥钱,“一家一户又种地又卖粮太难了”。 前些年,宝山村决定由村集体牵头创办兴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土地权属关系不变和自愿的原则下,实行集体领办、集体经营、民主管理的经营方式。 2013年,卢向阳将自家的15亩地加入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股东。闲暇时,他就去山上采摘野菜,一年增收5000元左右。“原来只想忙不过来,没想到当年分红接近1.3万元,比流转土地收入高了一倍还多。” “没入社的农民‘眼红’了,纷纷要求入社。”宝山村党总支书记逯德民说,村民入社的土地由当年的1050亩,迅速增加到2015年14055亩,土地实现整村入社。 2016年底,宝山村举行一年一度分红大会,全村682户分红所得收入10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前的不足5000元增加到13235元。 易地搬迁 村集体让农民住上楼房 来到四海店镇宝山家园,一幢幢新楼格外醒目。敲开一户人家,38岁的谷志刚正忙着家务。 “以前住的是泥草房,冬天都透风。现在,暖气管道、衣柜啥都是现成的,提着被子就免费上楼住了。”憨厚而壮实的谷志刚告诉记者,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他这些年外出打工,没挣到钱,至今单身,全靠村里才住上楼房。 像谷志刚一样,宝山村有2个自然屯174户农民告别了泥草房,搬到镇上居住。农民在享受土地分红的同时,又在镇上开起饭馆、农资小商店、旅店等,从事起二、三产业。 整村搬迁后腾出的宅基地咋办?宝山村引进了仓储能力3万吨的粮食仓储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民储粮难、卖粮难问题,还获得租地收益。除此之外,宝山村还把腾出来的宅基地租给一家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0万元左右。 成果共享 延伸效益实现精准扶贫 规模经营减少了劳动力,宝山村只需要30多人就可耕种所有土地。除大批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的外,还有没劳动能力的、因病致贫的、没致富门路的57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咋办? 在四海店镇宝山家园,65岁的孙志林正在清扫街道。前几年他在山东烟台打工,挣的钱都为老伴看病,还欠下一屁股债,2015年被认定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多亏了村集体,咱每月月底能开工资2100元。” 逯德民介绍,村集体有了积累后,为改善村容村貌,成立卫生保洁队,常年用工10人,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为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多条致富路,宝山村在用好120万元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村集体又投入160万元建立了村级食用菌创业基地,建了34栋大棚,其中20栋免费租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在宝山村奶山羊场,77岁的贫困户杨成文的22只羊“寄养”在这里,去年分红2.2万元。“一开始动员我贷款养羊,我这把年纪了,哪还能养?”杨成文告诉记者,村干部说他没有劳动能力,可由村集体担保,利用县上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贷款买羊,羊场代为饲养,年底扣除饲养费分红。“一天羊都没养,除了还本还息外,还净落1万多元。” 2015年底,宝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截至2016年底全部实现了脱贫。据新华社哈尔滨6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