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一采:水驱 采油采到一定程度,没有了自喷的动力,就需要一种技术将其从地壳深处“挤”出来。“水驱”是用向油层注水的方式把油“挤”出来。 二采:聚驱 水挤不出来的时候,就用“聚驱”,即聚合物驱油,用聚合物把油“粘”出来。 三采:三元复合驱 三元复合驱这种方法是针对原油化学成分不同,采用不同的配方调制注剂,使采收率得以明显提升。 四采:循环驱替、同井注采 □本报记者蒙辉 五月末的油城大庆,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 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以及我国油气生产领域的专家、油气生产企业负责人、高校学者等40余人齐聚大庆,一同听取中国石油领域的科研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80岁的王德民作《“循环驱替、同井注采”开发模式的实践和展望》报告。 第一次来大庆的宾客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印象:进入大庆,就像进入“磕头机”的丛林。实际上,这些看似相同的设备却是功能各异、各司其职,有的负责采油,有的负责采气,有的负责注水注液。 而大庆油田王德民科研团队创造的“四采”,则是对采油方式的一个颠覆,将使“磕头机”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节省成本。这个技术最早提出是上世纪80年代,但国际上没有人得出实际有效的成果。大庆油田经过科技人员反复论证实验,终于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他们利用井下油水分离设备对生产层的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将低含水的采出液举升至地面,同时将分离出的水回注到注入层,实现同一井筒内同时采出与注入、一井两用,实现大部分地下水不采到地面,在井下循环回注再利用,油井只采低含水油,从而大幅度减少注入水的无效循环,颠覆传统的油井采出、水井注入的开采方式,构建新的注采体系,解决原开采方式出现的大量地下水被采出、注入水无效循环的世界级技术难题。 作为集团公司重大现场试验项目,该技术在大庆油田采油一厂萨中开发区南一区中西部水驱试验区先后开展了17口井的先期研究与试验。在产油量基本不变情况下,油井的产液量和含水大幅度下降;与回注层相连通的52口油井目前已有37口井见到增液、增油、降含水的初步效果;井下管柱工作寿命最长已达311天,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采油一厂同井注采工业示范井前,院士们与专家、学者热烈地交换意见。中海油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张凤久说:“循环驱替、同井注采可以称为第四次采油,这项技术世界范围内探索了几十年,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大庆油田在这个领域开展得如此成功,前景令人期待。” 在这次与会的来宾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今年已88岁高龄,大庆油田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深有感触地说:“同井注采技术是国外几十年没有成功过的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采收率,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所以,大庆油田的未来非常有希望,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赵宪庚感慨地说:“在高含水油田开发中后期,新一代油气开发技术的攻关,将进一步丰富油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为实现大规模增加可动用储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大庆油田以重大科技为依托,发展完善了大型陆相湖盆岩性油气成藏等4项理论,创新发展了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及控水挖潜、复合驱油配套等12项技术,努力以科技增资源、以科技保稳产、以科技提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增探明储量3.04亿吨,多产原油2166万吨,创造效益619亿元,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中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孙龙德表示:“众多院士专家齐聚大庆油田,就事关油田未来发展的一些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对于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开发水平,实现石油工业的振兴和大庆油田的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