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朱德龙本报记者刘楠 盛夏时节,浓江农场水田碧波荡漾。绿色的稻苗如雨后春笋,与黑色土地交相辉映,合奏出现代农业协奏曲。虽然播种期已过,但农场一区种植户单萍家的水稻地里,依然一片繁忙,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本田管理。与以往不同是,单萍今年种植的水稻是有机稻——从种植到收获全程无农药化肥。单萍说,种植有机水稻与农场签订收购合同,只要按照要求操作,年底收入将会很可观。 种好优质有机米 浓江农场位于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三角洲地带,黑土层深、有机质含量高,环境条件优良。农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先进生产经验结合,成为农场发展有机水稻的优势。2016年,农场试验种植有机水稻1000亩,实现亩效益1000余元。场长杨晓飞说:“2017年农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打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绿色有机理念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场制定下发了《有机水稻实施方案》,今年全场2000亩有机水稻在品种选择、浸种催芽、水稻育秧、生产技术规程实行统一规范、统一操作。坚持上标准、严措施、重监管,确保有机水稻从选种到收获不上一粒化肥、不沾一滴农药。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能够全程追溯,保障有机稻生产生态安全、品质安全、质量安全。 在生产技术上,农场制定《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方案》,对选地、灌溉水标准、灌溉与晾田、本田管理等生产技术进行明确要求。为确保标准落实到位,有机稻种植实行种植户+包片人一对一负责制。种植户与包片人全程对接,从技术指导到生产服务全年无盲点。同时,农场加大有机水稻种植户的培训力度,重点普及有机稻种植技术要点、关键措施等,两年来,全年开展培训20余次,培训2000余人次。 技术是支撑,监管是保障。为保障每一粒米都是纯绿色,农场建立场领导—农业科—管理区三级有机米质量监管体系,聘请第三方有资质公司进行产品检测,每年不同时段对主要生产投入品进行监测。结合质量环境体系认证及有机食品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有机米“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2016年,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有200亩有机稻存在农药残留,农场果断取消其有机米入市资质,以普通米进行销售。 多渠道营销卖得俏 农场强化品牌意识,以地域名称命名注册“浓江牌”有机米。制定营销方案,从市场分析、产品定位、包装制作全方位规划,以绿色、营养、味道为卖点,打造成中高档农产品。 在营销形式上,农场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上以微信、网站为主阵地,开通名为“浓江苑”的公众号进行农产品展示,开展网络征集“浓江牌”大米广告创意征集活动,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17个省市投稿700余条,扩大了“浓江牌”的传播。农场在职300余名职工群众定期在微信朋友圈滚动式宣传农场产品,还与网库、“大农网”等合作进行广告宣传及销售,同时开设微信“浓江商城”“浓江特色直营店”自主营销平台。在线下营销上,鼓励大学生创业,设立特色直营店,采取固定地点直销公司产品,发展客源,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同时积极入驻周边超市商场,完善“龙头企业+农户”订单农业经营模式,目前已经有来自山东、四川的客商预订了1000亩有机水稻订单。 种植有机米是农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如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已深入浓江人的心底,绿色农业为浓江打开了致富大门。 图为成群的鸭子在有机稻田中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