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活动。
孩子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读书充电。
班级得了许多奖状,挂在黑板上鼓励大家。
孩子们在练习歌舞节目。
足球是孩子们的最爱,下课后便相约到操场上踢球。
□本报记者衣春翔郭铭华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上辈亲人,甚至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一般来说,由于这些孩子孤单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常常会影响他们的成长。 香和小学是哈尔滨市市郊成高子镇上唯一一所公办小学,这里的学生都来自附近村镇,许多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调查我省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记者从市区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这里。令记者惊讶的是,这里的孩子脸上少见忧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幸福又自强的面孔。 很多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们曾来这里调查,有人认为,是体育和音乐等素质教育的滋养让这里特殊家庭儿童的心智更加成熟,但通过深入采访记者发现,让孩子们露出幸福笑脸的根本原因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还因这里的老师用爱心为留守儿童们编织出了一个温暖的世界。 歌声悠扬 让留守儿童爱上学校变“阳光” “爹妈打工闯天下,爷爷奶奶年纪大,我们成了留守的孩子,学校就是我们的家。我亲爱的老师啊,陪我说悄悄话,我亲爱的老师啊,是我们爹和妈……”这首歌词质朴感人、旋律简单悠扬的歌曲名叫《学校就是我的家》,香和小学“小水滴”合唱团的同学们,曾在包括央视的舞台上,多次演唱这首歌,感动了许多人。 这首歌的作曲者,是我省香安小学教师王东音——香和小学校长赵承的前同事。2011年,赵承从香安小学来到香和小学当校长。刚到这里时,他曾经一筹莫展。 “香和小学是由六所村小合并而成。在这里,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单亲等特殊家庭子女比例占一半以上,这些孩子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内心缺乏关爱和安全感。”赵承回忆说,如何帮助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走出心里阴霾,收获阳光和快乐,成为了他必须首要解决的难题。 2011年末的一天,赵承走在校园里,忽然听到了一个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着一首民歌。那个孩子是一名留守儿童,赵承在校园里见过她几次,但这次,他在这个学生的脸上看到了幸福的笑容。这个场景,给了赵承极大的启发。 “香坊区有一个教育品牌,叫做童谣传唱,这个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唱童谣来感受音乐之美,并在其中找到快乐。王东音老师原创了100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童谣在香坊区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赵承兴奋地说,一想起那个学生唱歌时的笑脸,我就明白,只有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学校的老师,才能喜欢读书、喜欢课堂、喜欢参与各种活动,最终变得阳光快乐。对于孩子而言,音乐、体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最能让孩子们爱上学校,也最能激发他们乐观向善的生命成长状态。 于是,“小水滴”合唱团、校园足球队纷纷成立,“香和好声音”歌唱比赛、校园足球联赛纷纷开展,学校确立了“以德育为核心,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的基本办学思路,并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让学校的孩子有了童年的精彩和生命的活力,让乡村教育有了爱的温度,也让很多学生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大龙就是其中之一。 爱心满满 让特殊家庭孩子改变命运变自强 足球以极快的速度飞向了球门,大龙整个人鱼跃而起,扑出了这个看似必进的一球。“嘟……”随着一声哨响,大龙所在的班级1比0取得了球赛的胜利。 同学们兴奋地围住大龙,高喊着“门神!门神!……”大龙的脸有些红了,用有些羞涩的语气说,“能赢,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皮肤黝黑,十分健壮,衣服虽有些旧,但却十分整洁,虽然话比较少,却又俨然是球队的领袖,这是大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大龙的班主任吴松告诉记者,以前的大龙是连脸都不洗就来上学的孩子。 “大龙从小寄养在亲戚家,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刚上学的时候,从来都不洗脸,身上一股难闻的味道,同学们都疏远他。除了卫生习惯不好,他经常在地上甚至垃圾桶里捡东西吃,问了才知道,他经常吃不饱饭。”吴松回忆说,那时,他每天来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龙带到办公室,手把手地教他洗脸、洗头和洗手。虽然工资不高,但吴松却一直坚持给大龙买饭吃。通过耐心教育,大龙讲卫生了,也爱学习了,还加入了学校的足球队。” 如今大龙成为了学校足球队的“门神”,和队友们参加各类香坊区和哈尔滨市组织的中小学足球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孤僻的性格得到了改变。 在香和小学,有很多家庭特殊的学生都像大龙一样变得健康又自立自强。患有自闭症的小浩,性格孤僻的杨杨,都因为家庭的特殊原因,有了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不过香和小学的教育模式,让小浩成为了班级的小画家,杨杨成了学校“小水滴”合唱团的队员。如今,他们都成为了班级和学校的“活宝”,还曾经登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看上去,是教育革新改变了一切。但要是在香和小学待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支撑教育革新的是学校每位教师的爱心与关怀。 吴松就是爱心教师的代表,多年来,他默默资助了很多学生,但实际上他的工资并不高,为了资助学生读书,他甚至不得不花掉了结婚买沙发的3000元钱。 2013年和2014年,有其他单位想要把吴松挖走,家人和朋友都极力劝说吴松离开学校。但他放弃了可能更有发展的前途,放弃了能让家里变得更富足的机会。 “这些孩子奋力成长,让我找到了自己身在农村的价值所在。我选择留下,希望继续点缀农村孩子们童年的精彩,帮助他们创造美好的明天。”吴松说。 留守儿童 需要更多优秀教师需要父母更多陪伴 赵承告诉记者,通过“以爱激师德”“以情化师德”“以案促师德”教育活动,学校极大提升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激情。尤其是在关爱留守儿童这项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 黄丽荣老师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她把对学生所有的爱洒满了三尺讲台,颈椎、腰椎、咽喉……一身的职业病并没有让她放弃学生;刘晨光老师待合唱团的队员如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常把留守儿童带回家,悉心照料。曲伟丽老师在合唱团成立之初,把家都搬到了学校附近,一点点地教孩子们唱歌。还有一位教师,自己患了癌症,还把别人捐助的治病钱,全部转赠了给了特殊家庭的学生们。 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感人的故事很多,但香和小学也有教师被待遇和条件更好的学校招走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流失,不仅在我省,在全国范围内也都存在。而选择坚守的教师,都是因为对学生的爱和使命感。 “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学生较多的学校,老师要付出的辛劳要远大于普通学校,但这些教师并没有更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这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很不利。”我省一位长期研究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问题的专家表示,国家以及我省,应该参照特殊学校教师的标准,给予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学生较多学校的教师一些薪金上的补助,或者在评职称时,给予一些政策倾斜,这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有利于让更多优秀的师资流向这类学校。 除了稳定教师队伍外,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仍需要重视。 尽管香和小学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但很多孩子当谈到父母时,仍会神情黯淡。赵承也表示,学校教育最终也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留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同时配合学校教育,实现良好的家校互动,将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香和小学尝试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孩子和家长经常性沟通,甚至还有专门的政府资金和社会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提供智能手机,帮助孩子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我省还要求村(居)民委员会、社区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委员会,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联系提供便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 另一种改变也已经出现。在成高子镇周边,形成了一个较为大型的商业中心区——永泰城,大量的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极大吸收了周边村镇的劳动力。很多曾经外出打工的人,也因为家门口有工作机会,选择了回乡。如今,香和小学一些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孩子的父母已经在这个商业区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明显增长。 目前,农民日渐成为我省创业的重要力量,这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还提出,要构建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有专家表示,随着我省城乡服务业不断发展,以及农民创业带动就业水平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将得到很大程度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