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宝森 近期,国家提出实施医联体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哈尔滨市实施效果如何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医联体相关的基层医院和三甲医院,探访其中变化。 居民在社区就看专家号 在社区医院,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中预约,主要是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道里区安和安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心内科专家闫明正在为患者看病。他告诉记者,每次预约的患者都很多,有大病的就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诊上级医院。许多社区居民告诉记者,能在家门口看专家号,比原来去大医院排队方便多了。 对于医联体的好处,文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松涛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分级诊疗前提就是诊疗量的80%是多发病和慢性病,而这些病都可通过预约治疗。他们先后加入省医院和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医联体,每周三,医联体专家都来出诊。任松涛说:“我们和医联体建立了一网(健康网)两病(高血压、糖尿病)组合式签约,从专科专病开始做起。慢病管理是社区医院的长处,但规范治疗是短板,医联体专家来到社区医院,补齐了短板。近一年,社区已有900多名患者得到了专家连续指导和治疗。” 医联体通过共享优质医疗服务,盘活了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尤其是市一院专家到社区坐诊后,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人气’。”安和安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桂森说。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负责医联体的副院长刘东辉告诉记者,医院通过“职称晋升优先、出国深造优先、提拔科室副主任优先”政策引导医生下沉基层,同时医院培训社区医生,并让社区医生到大医院进修,提升业务水平。而社区医院也可通过大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 据来自哈尔滨市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每年到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从2010年的180多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313万人。尽管增速不快,但首诊在社区、预约在社区、慢病用药在社区、康复在社区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医联体尚处初级阶段 作为刚刚上路的医联体,确实带给社区医院一抹亮色。记者通过社区医院负责人和患者的反映,感受到他们在高兴之余,也有不少担忧。“就目前的医联体形式看,既没有责任,也没有利益相关,属于松散型。社区医院负责人担心:大医院下派专家,既无医院利益,医生个人又影响收入。这样的医联体能维持多久? 作为领办医联体的大医院,也同样缺乏动力。一位大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松散型的医联体确实有问题。面对竞争,医院首先要完成自己的任务。领办医联体,既不能增加收入,又要承担提高社区医院医疗水平的责任,没有动力。面对医联体现状,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群红认为,松散型医联体作为初级阶段,给社区医院带来了希望,下派的大医院医生吸引患者前来就诊。但仅这样是不行的,必须有利益共享才行。而利益共享格局的诞生,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达到责权利平衡。这样才能让医联体走向紧密型的一体化之路。 配套政策须跟上 医联体要实现的目标是分级诊疗。而目前各级医院的态势是竞争,不改变这种态势,医联体的价值就不能完全实现。吴群红认为,作为医联体,目的是改变当前大小医院之间的竞争态势为协作态势,让各级医院实行分工协作,方向一致,实现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这是第一位的。这要求政府通过配套政策,打破界限,大小医院实现共赢。 据了解,当前哈尔滨市的医疗、医药和医保对医联体尚未形成有效的促进效果。“大小医院的用药不同问题,阻碍了患者到社区医院就医的意愿。”建成社区医院负责人齐兴国告诉记者,作为支撑的药品因为不配套,成为了医联体的羁绊。当前实行按项目付费和总额费用控制,患者更愿意到医疗设施更好的大医院。 卫生专家认为,作为医联体,在药品上要配套,统一药品目录和品规,大医院要主动使用基药,基层医院则按需求,尽量在规定范围内尽可能配齐药品。吴群红认为,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要用好。把医联体作为整体看待,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医保对医联体费用打包,大小医院分享节余的费用,让大医院在降低医疗费用中有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多发病和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每年就是有用药通通血管等内容,但都到大医院住院。因为医保报销比例差距不大,还能用一些更好的药。但医疗费用却比社区医院高3倍左右。 在医联体医疗优化问题上,吴群红认为,如果一方面拉大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医保报销比例,另一方面,实施按病种付费,大小医院价格相差不大,更多患者就会选择在社区医院就诊。这样就能一举三得:患者花费少,大医院分享有收入,医保资金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人才政策配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级财政、卫生、人事、医保等各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机制,激励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与大医院相当。 图为大医院专家在社区医院为居民看病。 本报记者李宝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