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闫捍江记者刘大泳)太空中有卫星探视,高空有航护飞机,地面有瞭望塔和巡护队,林火瞭望覆盖面接近100%。“5·6”大火30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痛定思痛,建立起空中地面管控的立体交叉网络,实行组织、区划、队伍建设、设施设备一体化管理,森林防火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均火灾发生次数、林地过火率、人为火发生率分别下降了32.7%、99%、93.2%。 总面积835万公顷的大兴安岭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生态功能保障区,全区都是国家一类火险区。受气象形势影响,春秋两季林区干雷暴活动频繁,是森林火灾易发区和多发区。为此,大兴安岭地区不断研究新的防灭火方法,建立了科学的森林防火体系,各级党政企领导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层层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全面加强管理,突出雷击火的预报、及早发现,力争有火不成灾,打早、打小、打了。 “进入林区,防火第一”,这是全区人民的共识,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都把防火视为己任。进入防火期,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防火安全教育活动;气象部门每天发布大风天火险等级预报;新闻单位及时刊发气象、火险信息,播发公益广告,开展防火知识宣传教育;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深入开展城镇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区各地还设立防火宣传一条街,悬挂防火标语和彩旗,为手机用户发送防火短信,印制多功能名片和通俗易懂的森林防火“三字歌”宣传卡等,让人们知晓森林防火的各项规定。 近年来,大兴安岭科技防火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研究推出的“火险因子”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就是通过电脑技术将全部森防信息资源,如“三包三保”闭合式防控体系、各防火检查站、管护站点、瞭望塔、野外作业点、防火重点部位、扑火设施和队伍等,以图标和数据的形式植入森防地理信息系统,将批准入山作业的人员、车辆、生产设备、生活用火以及自然气象因素视为“火险因子”,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对入山人为火源的跟踪管理和自然火源跟踪监测,掌握了森林防火的主动权。 据统计,全区目前形成了三级防火通信网络,以及地面巡护、高山瞭望、飞机观察、卫星遥感“四位一体”的监测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发现和扑灭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