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俄边境小城农民的创业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国军邹大鹏马晓成 “多少天都不开张,差点就放弃了!”回忆起2015年举债干电商的“疯狂”,李景辉感慨不已。 李景辉原本是“中国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寒葱沟镇良种场村的一名村会计。小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在黑土里刨食为生,李景辉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子出去闯一闯。 “家乡太偏远了!”李景辉清晰地记得,15年前他考上大专去省城哈尔滨上学的一幕:近800公里的路程坐汽车要坐10多个小时,坐火车得一天一宿。 让李景辉父母没想到的是,毕业于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专业的李景辉没有留在城市,却回乡务农。这引发了乡亲们不少议论。 “当时就业不理想,而国家的农业政策好,种地有账算,家里100多亩田总得有人伺候啊!”李景辉说。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专生,因为能写会算,他成了“村会计”,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在与数字、表格打了8年“交道”后,李景辉又做了一个让父母捉摸不透的决定——把家里土地流转出去,带着媳妇和孩子,揣着5万元借款进城去创业。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这几年一直种玉米和大豆,比较效益低,价格上不去,就想着换一条路闯闯。”李景辉说,正好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己就想为什么不能借助国家政策优势来创回业呢! 正是有了大众创业的政策诱惑,李景辉生活变奏曲的音符开始跳动。在学校选修过电子商务的李景辉决定“折腾”一回,开始了一个知识农民的创业新尝试。 “当时抚远市边民互市贸易区正式启动运营,口岸逐渐繁华,就想着也弄个旅游、饭店类的项目。”李景辉说,后来悟到创业跟种地一样,不能盲目地“人家种啥咱种啥”,也得看“市场要啥”“国家政策有啥”“咱能干啥”,否则就成了“啥啥都不行”。 一番考察研究后,李景辉瞄准了俄罗斯食品安全品质有保障这一“卖点”,开起了网店。 “过去开网店肯定干不了,物流这块就能急死人!”李景辉说,“一带一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战略带来的新机遇给他壮了底气:抚远机场正式通航,铁路提速与省会城市实现夕发朝至,高速公路直通黑瞎子岛,4G网络实现全覆盖……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让小城不再“遥不可及”。 最初的创业“试水”并不顺利,迎面的“冷水”差点让李景辉呛到。“因为一直没开张,差点就放弃了!”李景辉参加市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学习后发现,口碑和俄货的纯正同样重要。 于是,他开始各种试吃类的精准营销,“第一单是一包俄罗斯紫皮糖包邮卖了5.98元,还赔了7元,不过挺兴奋,因为总算开张了。” 刚开张的网店,正好踏上了抚远市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的节拍。2016年,抚远市东极电商孵化基地正式运营,免费为李景辉这样的小微企业提供场地和包装物资。 这让李景辉乐了。没了场地费和包装费负担,他的网店就像卸了货的船,轻快地划动起来。 一单、两单……从一天赚几角钱到纯利最多500多元。2016年,他的网店交易量达30多吨,还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雇佣了当地5名农民、下岗工人从事打包、配货、客服等工作。 “除了糖果,俄罗斯的粮油和日化用品也很受欢迎,粮油近期销量同比半年前翻了10倍。”李景辉的公司越做越大,经营品种越来越多。他本人也成了当地农民成功创业的“名人”,去年被选为抚远市电商协会会长。 “我真幸运,处在了一个大众创业的新时代。”李景辉说,他心里还揣着个“小目标”——让公司成为小城最大的俄货进口代理商,让员工成为股东、享受分红,带动更多乡邻脱贫,和他一样记上“小康账本”。 新华社哈尔滨6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