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可再生的,而生命只有一次。用可以再生的血液,去拯救不可再生的生命,我愿意。用可再生的血液去救人,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这是姜大明的心声,也是他认识最深的。 对于献血的认识,姜大明说自己在山沟里就经历并认识到了。那是1995年,他们工厂一个同事胃出血,单位很多人去献血都不合格,他的血液合格献血成功,同事得救。因为那个同事属于稀有血型,而自己就是这样的稀有血型。那是他第一次知道,血液还分阴性和阳性,阳性就是正常,而阴性就是稀有的,全国仅3%的人口属于稀有血型。这是他第一次见识到血液救命的重要性。后来,回到哈尔滨工作,在2001年的红旗大街上看到有献血车,自然就去献血,从此再未间断。当时在市血液中心献血时被告知有一个稀有血型互助会,就是专门负责稀有血型的无偿献血组织,一旦有稀有血型的人需要抢救,可以第一时间献血救人。他就很愉快地参加了。 姜大明告诉记者,那年在哈尔滨召开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由于有许多属于稀有血型的欧美运动员参赛,他前往献血。当时有记者采访他,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回答“备而不用”最好。 姜大明记得有一次半夜两点,家中电话响起,市血液中心通知立即前往献血救人。那天晚上一起车祸,伤者生命垂危,手术必需血液。在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紧紧握住他的手,就怕他的血液不合格。姜大明乐呵呵地告诉采血工作人员尽管放心好了。结果,血液合格,伤者及时手术获救。 姜大明自豪地告诉记者,每次急需献血,他都合格。“我们有约束,是自我约束。我以前喜欢喝点酒,自从无偿献血后,就开始调整饮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保持随时献血合格。我这些年来无偿献血获得的最大的益处是有一个好身体。” 给予是福,能给予,才是最大的享受。这是姜大明体会最深的。 “每次献完血,看到能一袋袋血液,就想象到每一袋血液都能挽救一个生命。这时心里就特别地舒服,整个精神也特别愉悦。”姜大明高兴地说着。 2013年6月初,姜大明女儿参加高考,他请假去陪考。第一天顺利考完,第二天刚把女儿送进考场电话就响了,市血液中心要他去献血小板,为一名患者做手术备血。他立即打车来到中心去献血。在采血过程中,姜大明一再催促医务人员“快点、快点,我女儿还在考场呢!”可是采血、化验都是有时间要求的快不得,那时姜大明才感到什么叫如坐针毡。不得已,他向媳妇求援,让她去接孩子。等到采血结束已经是中午了。他一回到家里,女儿就问“爸爸你怎么跑了呢?”当他说救人紧急献血去了。女儿为父亲竖起大拇指。 姜大明从第一次献血到现在已经22年了。他说有献血证也17年了。今年他49岁,已经献全血和血小板78次,献血量48000毫升。他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