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秋晚会速写 □本报记者晁元元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松嫩荒原,肆虐的狂风席卷着暴雪,王进喜带领着钢铁般的1205钻井队投身于石油大会战。他们人拉肩扛,端水打井,用肉体和钢铁相撞;他们跳进泥浆池压井喷,豪迈,不亚于地层深处喷射的激情;他们承受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展示着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血性。 这是今年央视中秋晚会上最感人至深的场景,“当大屏幕上播放铁人负了伤仍不顾一切纵身一跳的影像时,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我身前身后的观众都在不停地鼓掌,真的太感人了”……在大庆万宝湖时代广场央视“秋晚”现场,观众们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大庆话剧团表演的《又见铁人》,他们由衷表示:“观看时手都拍疼了。” 一曲感天动地回肠荡气的颂歌 跨越时空,大屏幕历史经典画面重现。舞台上,那鲜活生动的铁人形象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也叩击着人们的心弦。《又见铁人》是中秋晚会上唯一一个全部由大庆本土演员出演的节目,铁人的饰演者是来自大庆话剧团的王志军,记者在秋晚彩排场地临时搭起的棚子里见到了王志军,他和剧组的同事已经为晚会紧张排练了两个月。从2005年,团里开排多媒体话剧《铁人轶事》起,他就与铁人结缘。他说,也许是因演铁人与角色形成了情通心连的亲近感,赞叹与景仰之情也油然而生。 铁人虽逝,精神不朽。王志军感慨,铁人说过“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47岁时离世的铁人,用自己的生命向共和国做了一次最虔诚的承诺。 为演好铁人,为求人物塑造真实准确,王志军哪怕一个细微的表情也要思量许久。他学习铁人家乡甘肃方言,加进表演中,既要逼真鲜活,又要让观众听得明白,他字句斟酌拿捏,一丝不苟。 大庆话剧团历年来排演的话剧,题材大多是反映大庆石油工人的戏。《黑色的石头》中的采油工人、《地质师》中的“骆驼”、《大荒野》中的看井人、《铁人轶事》中的王进喜等一批石油人的塑造,展现了创业者的无私奉献、平凡人的崇高品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回肠荡气的理想主义颂歌。那用血肉之躯扛起的一座座井架,那震撼荒原的隆隆机器声,正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历史缩影,产生出的审美和感召力,唤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感怀。 有血有肉有骨气的大写的人 4分钟的情景戏剧《又见铁人》,改编自著名剧作家杨利民的话剧《铁人轶事》。这部曾获得中宣部颁发的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由铁人王进喜在石油会战期间的8个生活片段构成,浓缩、凝练地表现了铁人的生命历程,在北京、哈尔滨以及全国20多个油田曾演出了近160场。 忆起当年三次见过铁人情形,杨利民向记者讲述,他17岁时来到大庆油田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与王进喜同行去北安农场慰问的经历,“铁人王进喜一直是我的榜样,他是一个高大的英雄,又更像一位朴实亲切的邻家老哥。”他把死难工友的老母,当亲娘供奉“百年”,每月都给老人寄钱,他家里经常住着工友,口粮不到月底就吃完了。“铁人所做的都是小事,难得的是他做了一生。” 写铁人,是多年萦绕在杨利民心头的愿望,更是他久藏心底的一份责任。他走访老会战,与他们唠家常,听他们讲述当年“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的往事,他与铁人生活在一起的工友、同事、家人交谈,他们都是大庆历史的创造者和铁人精神的见证人,“仰慕崇高,呼唤崇高,是一个民族自强的希望所在,也是文学艺术家应当肩负的使命。” 他完成了这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大写的人”。那曾经的人和事化作涓涓细流从笔尖流过,铁人为国尽忠、为民尽责、为父母尽孝、为孩子尽爱一桩桩感人的事件再现在舞台上。 戏在继续人生也在继续 当《满怀深情望北京》的歌声响起,舞台上复原了电影《创业》荒原篝火的经典场景,马志强是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系大三学生,他与20名大学生一起扮演了当年参加石油大会战的工人。 21岁的马志强虽然没有看过老电影《创业》,但他和同学们从课堂上、讲座上或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上,早已熟知了铁人的故事。他说,尤其第一次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和第一口油井,“青天一顶,荒原一片”,铁人和老一辈石油人的创业事迹,给他以震撼和感动,以激励和鼓舞。(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在大庆,铁人精神是滋养大庆人品格的食粮,是城市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在学校社团里,他参加排练演出过《燃烧的青春》、《青春梦石油情》、《大北方》等歌舞节目,让主旋律更响亮,让正能量更强劲,让精气神更昂扬。“作为一名新一代石油人,我希望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同学了解铁人学习铁人,追寻历史记忆,感受油田变迁。”他说。 今天,虽然远离了创业的艰辛,但成长中的大庆新一代石油人,将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视为传家宝,用青春和智慧肩负起创建百年油田的使命。在“舞台小世界”和“人生大舞台”上如何演绎自己的角色?他们在深思在选择。戏在继续,人生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