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宝林王坤曹忠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里的这些论述,让来自我省农村基层的党代表十分振奋:“乡村振兴首次上升为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切”、“政策明朗了,老百姓没有了后顾之忧”、“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直接回应农民的最大关切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是“定心丸” 土地承包到期后怎么办?一直是广大农民十分关注的话题,也曾引发了许多猜议。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姜驰代表用“一股暖流”来形容报告中的表述。她拿着从家里带来的土地确权证书兴奋地对记者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最关注的就是土地问题,报告给我们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郑召龙代表、李凤玉代表也对这句话大大点赞。李凤玉说,这一决策说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对于农民的心愿十分了解,直接就回答了农民最期盼的问题,使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农民心里更有底气,这也关系到农村的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或者家庭农场的长远打算,更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破解依赖“原字号”发展瓶颈 李凤玉代表说,黑龙江是祖国大粮仓,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6年全国第一,然而漂亮成绩单的背后有着令人尴尬的现实:量大质优的农产品卖不上好价。十九大报告中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所说矛盾的转化,内涵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黑龙江有着高品质的农产品,近些年国内健康性消费支出以及“纯天然、绿色、有机”等高品质食品需求明显上升,我们要抓住机遇,一产抓质量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好产品,二产做好精深加工,三产做好市场化营销。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把一二三产融合起来,让龙江的好产品卖出好价格,进而用卖得好带动种得更好。 郑召龙代表对报告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这两句话同样感触深刻。他说,他1998年开始种马铃薯,20年时间体会最深的是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阵痛。随着国家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由过于依赖出售“原字号”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品牌战略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来京开会之前,他在哈尔滨与和粮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营销方式上又迈出了一步。用和粮的销售渠道梳理自己的农产品,用OEM(代加工)的合作方式,对接资源找到市场。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姜驰代表和李凤玉代表不约而同提到了“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来自福祥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姜驰说,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福祥村从甜菜种植专业村到成立全镇首家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015年以来,合作社又与富锦象屿集团合作,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统一流转合同,签订粮食收购订单。村企合作的新模式,确保了农民增收,还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李凤玉说,合作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也为龙江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加大对乡村“智力投资” 培养大批“接地气”的职业农民 郑召龙代表对报告中“培养造就一支懂业务、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十分赞同。他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是要留住人才,尤其是把青年人留住,培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现在,村里的庄稼把式都是“土专家”,对田间管理、窖储管理、防病控病管理的人才十分渴求。 李凤玉面对当前农村实用人才紧缺的状况也有深切体会。他说,我今年已经62岁了,我身边懂农业经营的都是一同战斗年纪相仿的“老伙伴”,农村年轻人都进城了,懂农业技术会经营管理会销售的实用人才接续不上。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强调,预示着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智力投资”。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接地气”的职业农民,有抱负、懂生产、善销售,扎根龙江沃土,为建设祖国“大粮仓”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