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的产生与使用,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还对中原文化向东北亚传播,以及与东北亚各民族间交往与沟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及其周围的一些寺庙、建筑遗址中,采集和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瓦。其中,一些带有“文字”的陶瓦受到许多学者关注,并取其名为“文字瓦”。现黑龙江省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些文字瓦。
这些文字瓦上有百余个“文字”,大体可分为正楷汉字类、殊异字类及符号类3种。就文字数量而言,瓦上大多为单字,少有双字,三字以上更不多见;就制作形式而言,则有模印及刻划两种。用模印所制出的文字瓦,其文字效果有无框和有框之分,亦有少量阳印阴文和大量阴印阳文之别;而用刻划所做出的文字瓦,则只是在泥瓦未干之前用枝棍或手指随意划写而成。但不论用何种方法制作出的文字瓦,其书写形式和所呈现出的文字效果都不十分严谨,更有殊异字出现。
文字瓦以及吉林省出土的著名的渤海贞惠、贞孝公主两座墓碑,证明当时渤海地区普遍通行汉字而没有创造新字。汉字本身字形复杂、笔划繁简各异,即便出自汉人之手的中原碑刻或戳印出的文字,一经流传至今,也会出现增减笔画的现象。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文字瓦上会出现殊异字,应是汉字的讹传、误写,亦或是渤海人任意杜撰而成。
无论从文字或书体演进,还是从书法的角度考察,出土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及其周边遗址的文字瓦所表现出的,皆是对汉文化及文字系统的继承。这也就意味着,文字瓦的发现和进一步研究,将对了解唐代渤海国地区的历史及文化提供重要价值线索。
(黑龙江省博物馆冯骏蒋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