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村的棚室合作社是扶贫项目,大棚里果蔬长势良好,只待果熟蒂落。本报记者刘心杨摄
林甸县林甸镇四个深度贫困村探索脱贫之路纪实 □本报记者 董新英 李飞 “这是头茬韭菜,你们的收购价应该再提高点儿。”日前记者在林甸县林甸镇工农村采访时,正赶上众惠无公害韭菜棚室合作社理事长姜传国在和大庆市一家大型商超人员洽谈购销合作。记者了解到,姜传国的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亩,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温室25栋,带动村里10人脱贫。 此次购销合作的牵线人林甸镇党委书记魏建华告诉记者,棚室项目落户深度贫困村,基层干部视若珍宝,村民满心期待。全镇有工农、实验、巨贤、和平四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面临的难题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尤其是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深度贫困村要做好‘量身定制’这篇大文章。” 调结构签订单稳根基促增收 “这四个村贫困人口较多,每个村贫困户都在100户以上。”站在棚室外,魏建华说起镇里深度贫困村的现状。他说,要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更多效益,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工农村是城郊村,地理优势适合发展棚室经济。去年由“能人”姜传国牵头建成的蔬菜棚室,可一年四季生产,眼下韭菜、黄瓜、西红柿等已上市。该村靠近一家温泉景区,发展油桃采摘项目已在谋划之中。实验村也瞄准了棚室经济,全村现有棚室168栋。调整产业结构,巨贤村向优质玉米、红小豆、大豆、绿豆、陆地蔬菜种植发力。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去年开始进军庭院经济,68户扶贫小菜园初具规模,户均增收1500元。和平村今年重点发展无公害果蔬产业项目,新组建的种植合作社推行购种、育苗、管理、采摘、销售“五统一”,建设规模100亩,产能200吨,毛收入120万元,净收益可达90万元。 此外,林甸镇1021户贫困户都和当地一家农业种植公司签订了东农豆252种销订单。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林甸镇紧跟全县的节奏,确保贫困户“户户有订单,家家有一块稳产田”。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特色养殖跟进造血功能增强 发展养殖业助推脱贫,和平村已形成一定优势。这个村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羊为主,目前蛋鸡存栏10万只,猪年出栏1150头,羊年出栏2200只。村民中,饲养蛋鸡万只以上的养殖大户就有4户。今年,和平村养殖业另辟蹊径,由村两委牵头,带动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组建养兔合作社,由产业项目资金提供5万元启动资金,为入社贫困户提供种兔、兔笼和疫苗,社员分散养殖,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和销售。 这个养兔项目的龙头是黑龙江乐尔食品有限公司,他们投资1.6亿元在林甸建肉兔养殖与加工项目,年可加工肉兔1000万只。村委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养一只肉兔净赚3元的标准,35天至40天出栏,一户农民利用自家闲房旧舍一茬养100只,一年可养七茬,一年纯收入2000多元。以乐尔项目为牵动,林甸县政府正在各个乡镇铺开种兔场建设,为所有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免费提供笼子、技术等生产要件,向他们免费传授肉兔养殖技术。此外,林甸镇还在积极谋划木耳种植项目,带动贫困户“坐地”增收。 这些举措不只是送给贫困户增收的“钱袋子”,更重在当前给他们换个脱贫的“灵脑子”,引领他们将来走出致富的“好路子”。村干部们普遍认为,发展扶贫产业,只有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才能最大限度让贫困户参与进来、转动脑袋、迈开步子。 脱贫成果可持续难题顾虑待开解 采访中记者深切体会到,林甸镇四个深度贫困村正在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实施订单种植、土地流转、托牛、养殖、光伏、木耳种植等扶贫措施,积极探寻适合村情的扶贫之道。虽然,目前大多产业项目“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深度贫困村脱贫工作已迈出艰难却可喜的第一步。 巨贤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高甲臣说,摘掉深度贫困的帽子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林甸县绝大多数农民最大的本钱是土地,因而脱贫要立足如何增加土地附加值,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但不可跨越的一个现实障碍是,现有土地必须经历至少三年的土地质量转换,才能申请绿色认证。而在这三年的转换期内,农民的收益会大大减少甚至停滞不前。“从农业生产规律上看,这是短期收益和长期效益之间的矛盾。”高甲臣坦言,他们也在寻求破解之道。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部分基层驻村干部在寻找和落实扶贫产业项目时,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顾虑。虽然有扶贫资金在手,但选什么产业项目让他们不敢放手。 我省有107个深度贫困村,它们是脱贫攻坚中的重中之重。后顾之忧不除,脱贫之难无解。如何群策群力、迎难而上,让深度贫困村迈出脱贫第一步,需要更多像林甸县林甸镇这样的实干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