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员朝气蓬勃。 本报记者蒋国红苏强摄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员展示研究成果。 本报记者蒋国红苏强摄
□本报记者姜斌吴树江刘楠宋晨曦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这几天,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这个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团队热血沸腾,干劲十足。一代又一代垦荒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这些年轻的面孔上得到再一次印证。 9月27日,循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走近这个年轻的科研团队,感受丰收胜景背后科技的力量。 “我们的工作一半在田间,一半在实验室” 9月27日一大早,记者一行走进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年轻而有活力的面庞。谈起9月25日总书记的到来,大家都很激动。园区主任李晓辉36岁,是这个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作为科研人员,总书记的到来是对我们的肯定,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2008年硕士毕业后到园区工作,十年来李晓辉迅速成长。他说当时选择北大荒就是认为北大荒代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想把自己所学投入到生产实践。虽然全年无休息,虽然三年没回过桦南的老家,但这里有不断学习成长的平台,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多。 这个始建于2004年、只有30人的团队,近些年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据李晓辉介绍,园区核心区面积500亩,智能温室1万平方米,现有科技人员30人。园区具有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技术推广带动、成果转化示范、农业人才培训和休闲旅游观光六大功能,2010年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完成各级科研课题57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2项,引进各类作物新品种900多个,先后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金立军感到很自豪。和李晓辉一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金立军也是这个年轻团队当中的“大哥级”人物。作为土生土长的建三江人,与一心要留在大城市的其他同学不同,他从上大学那天起就一心想回到家乡,要为家乡农业发展做出贡献。2005年,在哈尔滨的招聘会上看到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招聘信息,他喜出望外,马上决定返回家乡应聘,从此当起了一名化验员。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研究的单位,金立军最早的工作是检测土壤成份。“这是一项枯燥的工作。”他说,“我经常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重复一组动作——给土样称重,曾经连续30天坐在天平前,只为了能做到最精准。” 现在已经是化验室副主任的他告诉记者,农场122万亩耕地的土样他们已经测了个遍,每年检测的土样多达1200份左右。“我们的工作是一半在田间,一半在实验室,很多时候比种植户更辛苦。早晨三四点钟天亮下地,晚上天黑了看不见才回,回到家累的躺床上就睡着。就算是冬天农闲了,我们的工作也不能停下。” 金立军说:“现在我们大学一个班30人,只有两三个还在从事农业这行。大多数人已经转行,有的同学已经年收入上百万元。但我没有转行的打算,我感觉我做的事非常有价值。”金立军笑得很朴实。 90后扎根北大荒这片土地养育了我 当记者提出要采访90后韩帮东时,他冲着记者腼腆地笑着。他说自己不是这个团队中最小的,他努努嘴,指着旁边的李光旭说,他是我们这最小的。李光旭是1995年出生,去年来到园区工作,和韩帮东同样是北大荒第三代的他和小韩有着共识: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没有后悔。“刚毕业时也有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但这片土地养育了我,虽然科研工作枯燥乏味,但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尤其是总书记来后,对自己的职责和信念更加坚定了。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就是我的榜样,他们能踏踏实实做好科研工作,90后也同样能做到。” 同样是90后的还有王宇飞。身为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她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土壤试验。谈到工作,她一脸认真地告诉记者,目前她主要负责对土壤中养分含量的试验和化验,最后综合各方数据,对当地土地地力进行有效评估,得出结论。第二年春播时相关单位便可参照土壤养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达到肥料合理利用的效果。 李晓辉用两句话总结他们的工作: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枯燥和艰辛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全年无休息,李晓辉说在孩子5岁前都没怎么抱过。有艰辛、有寂寞、有愧疚,也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外面的大城市虽然有时也会向往,但能够俯下身子扎根黑土地是一种朴素的情怀。 牢记殷殷嘱托让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当总书记走到离我一米左右距离、伸出了手说你好时,我感觉自己心跳加速,空气仿佛都静止了……”园区党支部书记苑丽说起当时向总书记介绍园区情况时的场景,仍动情不已。这是9月28日园区研发中心党支部“谨记总书记嘱托,助力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9月份主题党员固定活动日座谈会上的场景。 为学习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发中心党支部以9月份党员固定活动日为契机,组织全体科研人员重温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岗位,谈体会、谈感受。 “那天我特别兴奋,见到总书记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走进化验室的那一刻,我全然忘记了紧张。”座谈会上,向总书记做演示土壤化验工作的技术员张少波激动地向大家讲述着见面的情景。当王宇飞谈到这次能见到总书记时,这个90后女孩从严肃认真的神情立刻变得兴奋起来,“本来见到总书记十分紧张,可与总书记握手后只觉得浑身都特别温暖,总书记还微笑着冲我点头,那种兴奋的心情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怀。这次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得到总书记的认可使我感到无比自豪,今后我一定更加努力工作,用我的知识和技能回报这片广袤的黑土地。” 大家争相发言,纷纷表示,总书记的到来是对北大荒农垦农业科研工作的肯定、对农业科研基层工作者的认可,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对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嘱托,压实责任担当,争先创优,担负起“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国家队责任,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给建三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一航母”贡献力量。 李晓辉说,我们现在内心都充满着喜悦,但同时压力更大了,责任感更强了。科研团队所做的一些试验性的成绩,主要是面对种植户,以解决他们生产中的问题做落脚点,为他们节本增效做出努力,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在保护耕地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今后我们重点要在优质米的品种筛选、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创新。 经历70载春秋,北大荒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在这个年轻的团队中,奇迹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