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②

③

密山市白鱼湾镇胜利村村民杨连甫打理自家的小菜园儿,当地订单式种植的扶贫政策让他心里有了底气。

海伦市百祥镇百义村的贫困户迟云峰在村里养鸡场务工增收,当地每户贫困户均享受三项以上的产业项目分红。

家门口卖粮让绥滨“好大米”卖上好价格,“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帮助当地群众“摘穷帽”。

←黑木耳成了延寿县东安村村民的脱贫法宝。

↓肇源县肇源镇四方山村的稻农喜获丰收。

泰来县大兴镇依布气村的贫困群众在恒温恒湿大棚养殖蚯蚓、蚂蚱,受益“循环经济”。

大庆宏福农业让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

明水县七大菇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加大帮扶力度,新建50栋双孢菇栽培大棚,可带动百余户贫困户参与经营。
□文/本报记者董新英摄/本报记者刘心杨
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家门口就业”是贫困人群心之所盼,这样的产业带动模式更能满足贫困人群的就业需求。本报全媒体脱贫攻坚专题报道组在海伦市、克东县、林甸县、绥滨县、泰来县、明水县等多个贫困县的贫困乡村采访时看到,我省多地开展因地制宜的扶贫产业,让贫困人群参与到扶贫产业中来,在扶贫产业中找到脱贫路径,实现脱贫增收。
在这些扶贫产业中,既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开辟新扶贫模式,链接贫困户;又有大企业全产业链落户百姓家门口,使贫困户享便利获增收。在泰来县,大蝗虫、小蚯蚓等小而美的扶贫产业让贫困户眼界开阔了,脱贫路拓宽了;在克东县昌盛乡和润津乡,鲜食玉米深加工企业落户村屯边,有大企业做“保障”,村民放心种植鲜食玉米,一粒粒金黄的玉米成为脱贫的“金刚钻”;在林甸县,大庆宏福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招收周边村屯的贫困群众务工增收,给贫困户缴纳社保,农民也有了“退休”保障;在绥滨县,中粮贸易(绥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开仓纳粮,贫困户说,大企业直接面向贫困户收粮,他们心里有底……
扶贫产业落地生根,贫困户增收有了可持续保障,这是龙江大地脱贫攻坚战役中最嘹亮的增收声音。
①克东县富民村贫困户矫双贵在村里的黑猪养殖基地务工,一年可收入四万余元。
②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克东县富民村贫困户在家门口的花卉苗木基地务工增收。
③克东县昌盛乡翻身村的村民在天伟农机合作社打工,加工玉米,收获致富“金粒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