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左)正在指导学生进行钻孔加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见习记者徐佳倩孙铭阳 本报记者赵一诺 专注数控加工20载,从企业技工到学校园丁,王勇转变的是工作角色,不变的是对专业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精神,以及对技工人才培养的一腔热情。 把爱好做成事业,把理想变为现实,是所有青年才干的梦想。王勇从23岁开始便一直为这个梦想努力着。1999年,王勇从佳木斯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毕业,四年刻苦的专业学习使王勇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怀揣着对事业的追求,王勇到一家企业开始工作,他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快就在数控加工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王勇被提拔为技术科副科长,从事产品加工工艺制定及工装设计工作。 六年的企业工作,带给了王勇不一样的职业思考,并逐渐迸发出对所学专业更加执着的追求与探索精神。“这是一个美好的事业。通过传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使学生走向社会后都能凭借一技之长实现就业,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成就有意义的人生。”王勇说。 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后,2005年,借着一次工作调动的机会,王勇背着行囊来到黑龙江技师学院的前身——鸡西矿业高级技工学校,开始从事数控专业的教学工作。“他就是一个有理想,敢想敢干的人,从不怕苦不怕累。”同事说。 十几年过去,现在的王勇已经是黑龙江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工程师,高级讲师、数控铣高级技师。不过最初的教学工作却给王勇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之前的工作中,王勇接触的是西门子数控车床的维修工作,而学院里广数系统与西门子系统在操作方法上截然不同,连对刀方法都不一样,他需要重新熟悉新设备的性能。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此时苦于没有精通设备的人,王勇就借来说明书,对照着机床反复练习,细心琢磨,解决操作问题。“所以到现在,我的教学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上课之前对所有加工设备都要操作熟悉一遍,对所有案例产品都要试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对待数控加工编程、操作一定要准确无误,验证之后再执行。”王勇对记者。 随着数控专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先后购置了几台数控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为了能在短期内熟悉所有系统的性能,练习自动编程,完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也让学生的技术达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程度,王勇进入全天候“备战”状态:白天上课,晚上学习、试运行程序,节假日也都在车间进行操作设计。“当时实习车间照明线路正在改造,晚上没有灯,我就把机床的照明灯打开,一边翻看厚重的说明书,一边按图学习如何使用,寻找技巧。”王勇说,“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沉浸在学习中,一个多月没出校门,吃住都在学校。”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王勇通过设置典型情景,将任务、课题尽量与生活相关联,从生活入手使学生对任务不陌生。通过这样生动的教学方法,学生愿意学,接收知识快,而且记得牢,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王勇说:“只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合格、具有竞争力的学生。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凭本事找到工作,心里就特别欣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也不断激励着我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学生铺平前行的道路。” 在数控车加工方面,王勇特别擅长异形零件的车削程序编制,曾发表《关于公式曲线的数控车手工编程方法研究》论文一篇。为方便学生学习,还编写教材《数控车削技能图解》并出版。王勇向记者介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特种材料的加工件日益增多,加工铝合金、不锈钢等材料工件对技术要求还特别高,尤其是细长轴、薄壁类零件的加工。王勇通过制作专用夹具,选择刀具和调试切削用量,极大地提高了良品率和加工效率,完美解决这一难题。他在数控加工与操作方面的独特造诣,为鸡西、双鸭山地区数控机床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推进作用,有的工厂请他去参与诊断与故障排除,有的工厂新添置了数控机床,也请王勇去现场培训学员指导操作。他曾为双鸭山机电总厂改进三环链锻造模具,并获得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勇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方面都硕果累累。2006年获第二届全国数控大赛黑龙江赛区数控车工教师组第一名,同年获黑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2016年被聘为第七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专家;2018年被聘为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维修项目裁判。王勇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全省数控技能大赛一、二、三名,并代表我省参加国家级比赛,成绩优异。在省人社厅的批准下,2017年他还成立了王勇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逐步培养出一大批行业佼佼者。 “产教结合”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全新发展之路,即必须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前提,在这样的基础和氛围中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教师才能教出真水平。这正是王勇一直坚持走的路。王勇希望,通过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出更多的技师人才和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