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中外嘉宾拍照留念。 本组照片均由徐旭本报记者蒋国红邵国良摄
展示赫哲族鱼皮画制作技艺。
外国嘉宾对展览竖起了大拇指。
□本报记者王坤孙佳薇曲静王彦曹忠义 11月12日,外交部南楼蓝厅,搭好了龙江闪耀全球的平台,也将是世界走进龙江的桥梁。 16时,外交部南楼签到处,“新时代的中国:黑龙江走振兴路约世界同行”的大字格外醒目。踏入外交部南楼二层,在扶梯口处的迎宾墙上,展现我省大兴安岭东部松岭区的南瓮河湿地的巨大图片格外显眼,一条飘逸如带的河流像巨龙蟠卧在湿地上,蜿蜒曲折,它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岛状林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发挥的生态功能对整个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展厅把大自然赋予黑龙江省的美丽生态作为欢迎各位来宾的“见面礼”。 展览展示是整个推介活动中的重头戏,在蓝厅外仅800平方米走廊上,展示设计采用冰雪元素结合独特的中西融合元素为创意点,以自然起伏的雪线和欧式立柱圆拱为装饰,雪花作为衬托。 走廊两侧,图片展示与文字说明相结合、平面陈述与实物陈列相结合、静态呈现与动态演示相结合、融入裸眼3D等多种光电新技术媒体表现形式,将迈入新时代的龙江创新发展新亮点、新优势,在“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装备制造国之重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开放高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渔猎风·北国韵——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六个展出板块中浓缩呈现。观展来宾在蓝厅的方寸之间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振兴中的黑龙江焕发勃勃生机,以及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更感受到对外开放的蓬勃活力。 在展出的49幅图片中,“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哈工大研制的卫星”“亚洲最大的红松原始林”“扎龙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同江跨境铁路大桥”“中国滑雪旅游发祥地——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我省最具代表性元素,配以精炼简短的文字表述,让许多中外媒体记者对龙江充满兴趣,赞叹不已。 非遗展览展示精选了最具北方世居少数民族特色、被称为“渔猎文化活化石”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和渤海靺鞨绣,四位非遗传人的现场表演,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的目光。“鱼皮画的制作太了不起了!”来自巴西的女记者玛丽莎竖起大拇指兴奋的说。除了非遗视觉盛宴,展区中,嘉宾不仅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大米,还可以吃到用大豆做的冰淇淋。来自孟加拉国《金融快报》的文字记者MD在展览区津津有味的品尝着现场制作的大豆冰淇淋,他说,“这款冰淇淋的味道很好,用大豆做冰淇淋很独特。”MD坦诚的告诉记者,以前对黑龙江并不了解,但是在看完展区图片后,对黑龙江有了概念,“黑龙江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以后我会更加关注这里的发展。” 拍照、录像,在这800平方米的展区走廊上,最忙碌的就是中外媒体记者,他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黑龙江全球推介活动的精彩瞬间。“我们要把黑龙江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走进黑龙江。”他们说。 随着正式推介会时间的临近,在展厅中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各国国家的使节、嘉宾、企业的代表、中外记者,他们中,有的已是黑龙江的老朋友,也有不少人还是初识龙江,而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次推介“倾听”和“深读”黑龙江。 展区呈现了国家重器的力量之美、绿水青山的柔情之美,更有粮食安全厚重之美,还有对外开放文化之美,让来自葡萄牙大使馆的一位顾问兴奋不已,她诚恳的告诉记者,“这次就是来寻求一些合作项目的信息,把消息带回国,力求搭建合作的平台。” 开放依然是黑龙江走向未来重要的动力,也蕴藏着机遇。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地处“黄金玉米种植带”和“黄金奶牛养殖带”,一重、哈电、哈飞、东轻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创造新中国众多举世瞩目的“第一”……让人感受到开放的黑龙江拥有更多的可能。 来自芬兰的嘉宾说,芬兰和黑龙江在能源、矿业、智慧城市和旅游业方面有着互补性,相信冰雪运动合作将成为亮点。 “黑龙江的土地面积很广,土质非常好,”凯斯纽荷兰(中国)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卢卡·马纳蒂表示,“结构调整以后,对市场需求有了变化,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有了机会,意味着与荷兰农业合作大有前景。从长远角度看看,黑龙江未来大有潜力。” 相通则共进,世界的目光将从这几个小时的推介会上投向更长的岁月。 (本报北京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