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姚建平董新英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富裕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摘帽目标。对话扶贫一线总指挥,富裕县委书记刘海城,从他的进村脚步感受富裕县的扶贫思路。
“不在村里住,不知道夜晚的农村到底有多黑,深一脚浅一脚,要让农村亮起来。”“住上暖屋子,吃上安全水,走上通畅路,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这才是老百姓要的保障。”在富裕县多个贫困村采访,村里人都知道刘海城自己拿着行李卷住到村里的事,他走遍了富裕县所有行政村。
刘海城介绍,富裕县2001年被列为省级贫困县,2011年被国家列入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县。有10个乡镇,9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46个,经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回头看”后,11569贫困户、27659贫困人口。今年富裕县脱贫摘帽,4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已脱贫11071户、26587人,还有498户、1072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63%。
面对庞大的贫困基数,刘海城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须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富裕县出台和完善了坚决打赢产业带动、转移就业、教育脱贫、医疗救助、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六大脱贫攻坚战的具体政策,出台了《关于深化打赢六大脱贫攻坚战赢得群众满意实施方案》和《关于保障打赢六大脱贫攻坚战强化农村党建实施方案》,富裕县以“6+ 2”扶贫政策体系为脱贫良方。
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变“政出多门”为“政令统一”。刘海城说,必须把党的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障和根本保障,全力发挥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作用。全力发挥驻村总领队和扶贫党支部的作用,让县直部门的“一把手”任90个行政村的驻村总领队。对散落在各村的帮扶责任人,成立扶贫党支部,用党员的标准要求他们,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尺”。
一家一户地帮,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刘海城说,富裕县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近4亿元,补齐了卫生、信息化、文化建设、村屯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历史欠账,农村百姓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安全水,道路通过了国家“农村四好公路”验收,实现了“三通三有一整洁”。刘海城说:“我们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扶贫攻坚的大潮中,全县96个非公企业与贫困村结成了帮扶对子,有钱出钱,爱心捐款,吸纳就业,带动脱贫,3年来,社会各界共捐款500余万元,构建了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刘海城说,富裕县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一路走来,他切身感受到,心中要有情,心中要装着老百姓。脚下要有路,不走进农户,就不能在心里引发共鸣,就不能激发服务意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访民情、查真情,刘海城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刘海城说,对百姓提出的问题,手上要有招法去解决,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扶贫、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政策学透,把这些政策用好,这样招法才能管用、好使。
刘海城说,富裕县脱贫摘帽后,要坚决打好巩固脱贫三大持久战。
坚决打好村级组织持久战。建强村级党组织,与村集体经济挂钩,建立保障激励机制。加大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题,真正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当家人、一家人。
坚决打好基础设施持久战。针对农村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按计划、分步骤补齐。“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将有序开展,目前建设公共浴室已在贫困村铺开。
坚决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当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这部分人群就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为保证脱贫效果的可续性,加快大块头、大体量的益海嘉里粮食加工综合体项目、牧原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大北农集团一体化项目建设,让产业形成规模,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同时在土地规模经营上下功夫,重点发展中草药、辣椒等乡村特色产业,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途径,出台激励奖励政策,把贫困户分散的土地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现种植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双赢。
脱贫攻坚初告捷,乡村振兴再出发,富裕县吹响了新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