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摄本报记者刘心杨
产业项目落户到村里,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成为产业工人赚月薪。在依安县春城优薯马铃薯农业合作社打工的张翠红激动地说:“两年前我还深陷贫困,到合作社打工以后,主要负责马铃薯的脱毒快繁以及防病、筛选的工作,一个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每天穿着制服当起了上班族,日子也过得更有滋味了!而且,合作社就在家门口,赚钱、顾家两不误。”
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需要产业带动,在我省大部分贫困村都有一个或者多个扶贫产业。富裕县友谊乡长久村的酸菜厂、克东县昌盛乡翻身村的玉米合作社等,这些产业项目,让小村里的贫困群众不仅心里感到踏实,也增强了摆脱贫困的信心。
↑克东县天伟现代农机合作社通过企业用工、入社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脱贫。
←落户友谊乡长久村的酸菜厂吸引周边村民务工增收。
春城优薯马铃薯合作社的社员中有26户贫困户,他们在以地入股的基础上,有劳动能力的7户贫困户还在合作社务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