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孙铭阳 本报记者彭溢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勇于创新,自主创新,坚持创新,才有出路。”近日,在我省举办的“不负使命砥砺前行”青年科学家成长院士专家报告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家骐慷慨激昂地说。 据悉,为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集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为龙江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省科技厅、中科院长春分院、团省委、省科学院联合举办了此次报告交流会。来自我省19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3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聆听了院士的报告,并从中悟出了创新的真谛。 创新源于磨炼与积累 王家骐院士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空间分系统设计师,参与了我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工程任务,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讲座现场,王家骐院士围绕创新是逼出来的、创新需要独立思考、创新是要吃苦的、创新要立足本职等方面与现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科研之路。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王家骐院士说,“其实,航天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精神,而创新也是要有奉献精神的,要废寝忘食、尽心尽力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真正动力。” “院士、专家、科研骨干往往是人才群体中的‘酵母’,创新的过程中以老带新的氛围很重要,‘传帮带’的模式可以实现‘以才生才’‘以才育才’。”王家骐院士补充道,“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更想说的是,创新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创新不能好高骛远,看不清远处的灯,走错了脚下的路,是很容易犯的错误。创新的灵感和理念来源于本职工作中的积累,创新能否成功,要看你的基本功。要创新,就要脚踏实地,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中去,通过长期的磨炼和积累,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身肩重任砥砺前行 王家骐院士执着钻研、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令在场聆听的我省科研人员深受触动。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研究员徐虹对记者说:“王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我感到十分钦佩。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知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今后,我会以王院士的精神自勉。省里和科研院所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为我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免去了后顾之忧,我们要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翟明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他告诉记者:“听了王院士的讲座收获很多,从前只觉得认真科研是本职工作,但是今天,当责任感、使命感、传承等关键词和科研工作联系在一起时,我确实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在科研工作中很多都是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需要从零起步,但省里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让我们干劲十足。” 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黑龙江省院士工作办公室项目主管李笑枫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院士的报告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指明方向。同时,作为科技服务工作者,我们承担着促进中科院与黑龙江合作的使命,希望可以把中科院最前沿的技术和最高端的人才引到黑龙江来,让高端科研和龙江产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合作,为龙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志存高远不负青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助理李雷深深钦佩王院士的博学及其取得的成就。“我学习的专业和王院士有一些相关性,也了解一些遥感知识,所以深知其中的艰难。”李雷说,“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对于数十年前的科研环境,我们这一代有着更为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更快地了解前沿讯息,因此我们青年一代更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坐冷板凳的精神,脚踏实地搞好科研。”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李雷会经常来我省进行光谱实验、积雪实验、森林实验等,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黑龙江。他告诉记者:“我一直研究东北地区土壤水分在玉米种植适宜性方面的评价,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我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在这里施展抱负。” 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爱丽表示:“一直以来,我省十分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治学培养,近几年多次举办由院士作主旨报告的高端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龙江学术氛围,为我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搭建平台。院士们心系祖国、敬业奉献、攻坚克难、淡泊名利的治学精神和崇高品质是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中科院长春分院副院长刘晓冰则寄语我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要踌躇满志,多一分傲骨,少一分傲气。” 青年人才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生力军,矢志奋斗拼搏,勇立科学前沿,把“个人梦”与“龙江梦”“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龙江创新发展,人生理想终将伴随着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脚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