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全省上下的切实担当和务实行动。正因如此,脱贫的脚步日益稳健而临近。今年8月,甘南、富裕、抚远、饶河、望奎等5个国贫县通过第三方评估,在全省率先宣布脱贫。今年9月,巴彦、木兰、克山、依安、绥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孙吴、勃利通过第三方评估,8个省级贫困县宣布脱贫。据悉,今年底,还将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冰天雪地里,贫困人群传递着脱贫的温暖与喜悦。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腰包变鼓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拥护凝聚成脱贫致富的新动能。然而,脱贫攻坚工作远没有结束。向深度贫困发力,成为眼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一鼓作气打好这场硬仗,既需要建好一个班子使脱贫攻坚工作拥有领头羊,也需要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捧起稳定的“饭碗”,更需要扶贫先扶志,只有“精神脱贫”才能真正拔掉穷根。精神扶贫的作用至为关键。
精神贫困通常表现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不求更好、只求温饱,老守田园、安土重迁,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等、靠、要”思想严重。笔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一些贫困群众,仍然存在着脱贫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的心理,宁愿苦熬、不愿苦干,安于现状、甘于贫困。这种消极思想,在深度贫困地区尤为严重。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而且抱着“等着天上掉馅饼”思想的人即便脱贫了,因其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支撑,也很有可能再度返贫。
事实上,一些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素质偏低、健康状况偏差、意志品质薄弱等等,都成为其脱贫致富的绊脚石。彻底斩断这些“穷根”,要切实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他们“站起来”并且“走得远”,才能真正实现“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扶贫先扶志,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才能实现稳定脱贫——这既是广大驻村干部的共识,也是他们工作的一个目标。怎样让贫困群众浑身上下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大干一场的决心?能人带动、典型示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采取多种办法,不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尤其是向身边人学习,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此外,送文化、送教育、送技术上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培训和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就业的能力,使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上面有政府的惠民政策拉一把,扶贫干部在下头使劲推,贫困户在中间铆起劲往上爬,脱贫大有希望。
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为贫困户注入敢于拼搏奋进的精神之“钙”,让他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走进全新的生活,赢得脱贫攻坚事业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