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育。潘嵩毅摄
三十年前,国内外科研专家在保护区进行科考。(资料片,扎龙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在扎龙湿地,海内外游客观赏丹顶鹤翱翔蓝天。张亮本报记者姚建平摄
□本报记者姚建平 扎龙,因鹤鸣九皋而声名远播;丹顶鹤,因扎龙湿地的护佑而栖息繁衍。 齐齐哈尔市东南26公里处,扎龙湿地上的苇塘湖泊像一片大大小小的珍珠散落开来,星罗棋布连成一体。这里湖泽密布、苇草丛生,是松嫩平原上天然的肺,吐纳呼吸。沼泽湿地的良好生态,成为鸟和水禽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这片总面积21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是松嫩平原保留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鹤类资源丰富,是丹顶鹤等多种珍稀水禽繁殖栖息地。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中国有9种,扎龙有6种。目前,全世界丹顶鹤不足2400只,扎龙就有300多只。 与改革开放同龄的扎龙保护区成立至今,丹顶鹤这一雅致、祥瑞的文化符号,与40年的发展历程相映成辉,扎龙湿地也荣获“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美誉。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湿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写下美 妙的注解。 从1979年起步,21万公顷湿地得到呵护 为保护湿地和鸟类,1979年省里首先把南北长大约82公里、东西宽45公里的湿地面积划为水禽保护区。1987年国务院批准扎龙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第一个以丹顶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自保护区成立以来,始终把“保护”二字落到实处,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和人为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了过度开发湿地资源的破坏行为,实现了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长期缺水严重,扎龙湿地萎缩退化趋势加剧,湿地荒火不断,直接威胁了鹤类等珍稀水禽繁殖栖息环境。自2002年起,国家、省对扎龙湿地开始补水“解渴”,并于2009年正式建立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截止到今年,累计补水28余亿立方米。 如何减轻人类生产生活给丹顶鹤及其他野生动物生存造成的影响?如何解决人鸟争食和人鸟争地的矛盾?从2014年开始,国家开始正式实施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搬迁工程,将区内5000多名居民陆续搬出,目前首批搬迁的核心区居民共计499户1498人已陆续入住新居。 享誉海内外,科研基地+著名景区 198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在扎龙保护区实验区开辟了我国第一个专业观鸟区——扎龙观鸟旅游区,按照《齐齐哈尔扎龙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扎龙生态旅游规模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1984年,国际鹤类基金会和大地监测组织联合组织美国的鸟类学者14批80人次来扎龙湿地进行中美联合科学考察。1987年5月,在扎龙湿地举行有30多个国家200余名代表参加的国际鹤类讨论会,并进行深入的科考研究。1992年中国加入《拉姆萨尔公约》,扎龙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更吸引海内外学者纷至沓来。据不完全统计,扎龙湿地自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共接待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等国际性组织和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4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鸟类学者、生态学者千余人。 扎龙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国际、国内环境生态研究场所和考察基地,也是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2001年扎龙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区成立以来,已有500余万国内外游客前来扎龙景区参观游览。2017年,扎龙获评首批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扎龙国际婚礼文化节、独具魅力的扎龙马拉松赛……扎龙湿地尽显“国际范儿”。 湿地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扎龙湿地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中保留最连续、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天然的物种库和基因库。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扎龙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就开始从事丹顶鹤人工孵化、育雏的艰巨工作。当时没有系统、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工作人员就想起农村土办法用火炕孵化鸭雏鹅雏的技术,在家里的炕上孵化小鹤,使得第一只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鹤宝宝”在土炕上诞生了。 随着保护区的不断发展,科技人员力量也在同步提升。借鉴国际上濒危鹤类物种保护的经验,摸索出了丹顶鹤种群人工繁育和野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野化放飞自然逃逸,补充到野生种群中;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建立丹顶鹤笼养种群与野生种群之间的中间过渡种群的形式,利用散养、野外自然繁殖、不迁徙和野生鹤类种群间有明显镶嵌特征,通过过渡种群自繁子代的成功迁徙实现野化的目标。经过科研人员40年的努力,目前保护区已累计成功繁育丹顶鹤近1000只,现有人工饲养丹顶鹤种群数量近480只。截止到目前,保护区已累计野化放归丹顶鹤300只。 千鸟湖湿地的鸟。 刘立明摄 珍宝岛湿地秋景。 图片由虎林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