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铭许来齐本报记者程瑶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西南村,宽阔整洁的水泥路面贯穿整个村落;鳞次栉比的彩钢屋顶装点出田园生活的温馨和惬意;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向村庄深处延伸,袅袅炊烟勾勒出宁静乡村的美丽倩影……坐在村民王立柱家热乎乎的炕头上,几位村民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西南村生活,幸福指数老高了!打工留家都赚钱,公园开在村子里。”“为啥会这样?因为我们有‘三宝’!”
第一宝:惠农政策助力村强民富
年近70岁的西南村党总支书记闫井武告诉记者,西南村从1959年就开始种水稻,是典型的水稻种植专业村。随着国家“一免两补”等各种惠农政策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西南村也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
王立柱今年把地流转出去,自己和老伴去了建三江给别人管理水田。除去吃喝,还挣了8万块钱。留在村里种地的任来峰告诉记者,借助“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村里的水稻受到不少南方高端小区热捧。“今年我们村水稻平均达到了每市斤1.75元。我种的水稻作为稻种销售,每市斤卖到了2.1元。”据了解,西南村有587户,如今只剩150户左右在乡,多数村民去外地种地和打工,年人均收入2~6万元不等,在家种地的村民人均收入也能达到1.7万元左右。
“党和国家给了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利’,我们农民才有了今天的自豪感、幸福感和满足感。”闫井武说,在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中,西南村两委创造性地摈弃了传统“一户一卡”发钱让农户自己改造的做法,而是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将全部资金捆绑进行集中改造。这一做法帮助西南村用124.25万元的改造资金,完成了164户计划改造任务,还将另外105户计划外的危房户提前改造,为国家节约资金近80万元。
第二宝:“村企合作”打造田园美景
从春到秋,每到周末,西南村就会车水马龙,格外热闹。因为一个占地面积近千亩,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园——稻田公园就建在了西南村。公园内远古水车、彩色风车长廊、玻璃栈桥栈道等景观与身边的广阔稻田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稻田公园的投资人,滨北正大农业集团董事长任秀波告诉记者:“我们看中的是西南村淳朴的民风和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搞田园综合体项目。2016年,我们把有机可追溯的‘鸭稻’生产基地落户在这里,并开始打造稻田公园。在基层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我们与沿街58户农户签订了庭院土地流转合同种植绿色蔬菜,兴建了6户农家乐园,建起了1万多平方米的采摘园和笨鸡、笨猪养殖场。”
开园3年来,稻田公园共接待各地游客20万人次。村里陆续有100多人投身到乡村旅游服务中,加上土地流转,村民每年增收可达180余万元。而这里产出的全程可追溯绿色有机大米更是成功打入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累计创收1.4亿元。
第三宝: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生活好了,村民的精气神儿也足了,乡村文化开始在西南村绽放光彩。农忙时节抓生产,农闲之余搞联欢,村里的小剧团在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场场演出爆满。吹唢呐、拉二胡、打快板……有一技之长的村民都汇聚到了小剧团,大家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还上了电视。
说起村里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闫井武高兴地说:“现在村民打麻将的少了,邻里纠纷没了,茶余饭后研究致富门路和文体活动的多了,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如今在西南村,文化惠民让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截至2017年末,西南村集体经济积累1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00元。谈到未来,闫井武告诉记者,西南村将以文化产业园区为牵动,深度挖掘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的发展潜力。着力建设庭院经济和杂粮生产基地的同时,推进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候鸟型养老项目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