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左)荣获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称号。
□文/本报记者薛立伟 摄/本报记者蒋国红 一米五的个头,身材瘦小,头发花白,身穿洗得发旧的迷彩服,脚穿花15元钱买的红色雪地靴。在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群体)颁奖仪式上,这位86岁老人以极其俭朴的形象展现在众人眼前,而她与丈夫却将1000万元毕生积蓄捐给家乡木兰县,她的故事令现场无数观众留下了热泪,她的善举感动着每一个人,她就是新中国巾帼空降第一兵马旭。 马旭拥有戎马一生、魂系蓝天的传奇经历,中国第一位女伞兵、军中“居里夫人”、入选《中华妇女第一人》……这每一个至高的赞誉都让人惊叹不已。她用爱为一座城市留下一座丰碑,浓浓的家国情怀激励和鞭策着每一个人去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不爱红装爱武装 “木兰花”展翼万里蓝天 马旭出生于哈尔滨市木兰县,是正师级部队离休干部。她14岁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参加过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并多次立功授勋。回国后,她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1956年以全优的成绩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二十刚出头的她,就获得了“一把刀”的美誉。 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由参加过上甘岭战役、涌现出过黄继光的英雄部队某军为主体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作为军医的马旭,在参加跳伞训练卫勤保障时,也要求参加跳伞,为了能成为伞兵,刚结过婚的她毅然做了绝育手术。然而,瘦小的马旭不论身高还是体重,都达不到伞兵标准。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马旭告诉记者:“如果我的考核合格,组织就不能拒绝我的申请。于是我在一旁偷偷学习,每天晚上练习几百次,终于通过考核成为了一名空降兵。” 在1962年秋,马旭第一次登机跳伞,这一跳就从青年、中年一直跳到老年。20多年间,她跳伞140多次。她的矫健身姿闪现在山壑丛林、皑皑雪原、碧波南海、大漠戈壁。 “我眷恋蓝天,眷恋空降兵。”马旭深情地说。在新中国空降兵里,她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悬壶济世硕果累累 军中“居里夫人”创多项纪录 为何跳伞?作为空降兵,跳伞是完成战斗任务的主要途径,但作为空降兵的马旭其想法就不止于此了,她要通过跳伞完成战场救护,她想通过跳伞搞出科研成果,减少部队非战斗减员。1983年4月,马旭与同是军医的丈夫颜学庸研制出的“充气护踝”结实、轻便、柔软,可使跳伞着陆时的冲击力减半,扭伤情况接近于零。1989年获得国家专利,这是中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国家专利。即使到了1996年3月,年过六旬已经离休的马旭,又获得了“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她和她的丈夫又在世界空降史上创下了一项新纪录。 “和我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我能活着就是无比的幸福。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为祖国作贡献是无限的,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奋斗不止。”马旭说。 马旭从事医务工作几十年,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救人无数,而且决心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献给部队。她与丈夫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在我国空降兵中,会运用英、日、俄三国语言、科研硕果累累的马旭,令外国专家赞叹不已,他们表示,中国女兵创造了一个个神话,不愧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捐献毕生积蓄 家国情怀诠释大爱无疆 小小的院落、斑驳的石阶写满简陋,室内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就是马老的家,除了满屋子的书外,几乎没有什么家什,两个沙发露出了破麻袋和破棉絮,睡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平日里,我们两个人穿的是部队发的军装,吃的是馒头、土豆、青菜这样简单的饭菜。”颜学庸告诉记者。当马旭得知家乡木兰县正处在脱贫攻坚的艰难时期,毅然将她与丈夫一分一毛积攒的1000万元毕生积蓄无条件捐给家乡,用于教育、公益事业。这样的生活与为家乡捐款形成了太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强烈撞击着人们内心的最深处,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1000万元来得是多么不容易。 人行千里常思亲,树高千丈忘不了根。马旭少小离家,但她始终牵挂着这片黑土地的父老乡亲,热爱家乡之情始终如一,到了晚年更是思乡心切。“我生在木兰,虽然回家乡的次数少,但对木兰的一草一木都非常有感情。”马旭说,“教育是我对家乡希望的寄托,只有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乡的发展就会更充满希望。” 朴素的心愿,让人动容,马旭的行为无声,但却给人无穷的力量。她用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