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长虹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这个情景深深印在我们农业科技人员脑海。大豆和水稻一样,都决定着中国人民的吃饱与吃好。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黑土和气候资源,我省应像重视大米品牌那样打造大豆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大豆生产基地,为全国人民提供健康营养的食用大豆。”日前,记者采访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陈庆山时,他用这样铿锵的话语开启了关于粮食安全和大豆产业发展的严肃话题。 陈庆山,这位在我省从事大豆种子改良研究和推广工作近20年的大豆专家,有着一连串不为“圈外人”所知的头衔和身份——现任中国大豆产业协会食品专用大豆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第八、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作为东北农业大学大豆改良团队的带头人,陈庆山是东农豆251、252、253和东农豆55的第一育成人,他参加选育了17个优质大豆品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陈庆山教授不仅是科研人员,近两年来,他从研究室走向市场,在黑土地上开疆拓土,带领团队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从“粮头食尾”到“粮头工尾”的产业链发展实践——在选育出优质高效的大豆品种后,为了实践大豆产业链条的形成,他带领团队首先启动完成“粮头”——成立黑龙江普兰种业有限公司,完成优异品种种子供应的下行;又启动“工尾”“食尾”——成立黑龙江东普粮食贸易有限公司,为加工企业提供专品种大豆供应,完成优质大豆原料的上行。 说起中国大豆和黑龙江的大豆产业,陈庆山言语中难掩激动:“种子是传承的源头,也是收获的希望。”他说,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世界四大作物之ー,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发展最快、扩展范围最广的作物。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植物蛋白(人畜)和食用油来源,在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大豆是重要养地作物和良好茬口,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 陈庆山说:“黑龙江大豆现在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从种到收到销售普遍缺乏完整的‘链条’: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意种。大豆的价格,应该是玉米的2.5~3倍,而现在只能维持在玉米价格的2倍,甚至有时才是1倍多,这个价格差异使农民很难接受玉米和大豆轮作。虽然我省有大豆产业体系,但研究经费缺乏,大豆从研发到市场各自为战,缺乏系统性。现在生产出来的大豆,没有需求对象,造成大豆种出来了,产量也提高了,但是没有效益。因此,急需形成一个纵向的大豆产业链,使得品种选育与加工需求能够紧密相连,提升大豆产业增值。另外,还要打造一个横向的大豆研究链,在我省,做大豆育种的就是做育种,育种后推到市场上就管不了了,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我们需要把育种、栽培、植保、机械、加工、政策等相关配套环节真正整合起来,使大豆产量、品质都有保障。目前黑龙江大豆还急需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只有达到大规模种植,新技术才能推广到位。从多年实践来看,黑龙江农垦种植好于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好于个体农户。不成规模的种植根本无法做到推广新品种,落实不了新技术。美国的大豆种植模式,和我们的来比,一亩地至少多产50到100斤,这就是规模种植优势。” 陈庆山认为,大豆上的很多事,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思维方式不变,即使在大豆产业链上的所有人都很使劲,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改变思维方式,集中来攻关解决大豆产业的一系列问题,黑龙江的大豆事业会更有希望。 陈庆山说,黑龙江省的大豆要扩大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形成产业化,提高大豆产出效益。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一定可以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