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来
我省的江河、湖泊陆续进入禁渔期,为了打击非法捕捞等行为,我省启动了机动渔船卫星监控系统项目,可实时监管船位动态。同样在黑龙江的大江大河里,一年一度的放游人工养殖大马哈鱼苗工作已经完成,几十万尾鱼苗游向大海。保护生态资源的行动无处不在,仅从上述“禁”与“放”的工作中,就能看出我们持久细致的“实锤”。
黑龙江物华天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表述体现了曾经的丰饶。森林面积最大、湿地面积最大、耕地面积最大,诸多“之最”也足以让人心生自豪。然而,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之初,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了一段持续下降的路程,无序开发、过度开发,让我们的生态系统退化,树少了、水浑了、野生动物“拜拜”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作为生态大省,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上的深刻变革,到行动上的扎实有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春江水暖“鸭”先知,野生动物去了又回:时隔21年中华秋沙鸭再现宁安;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绥阳局发现了至少10只野生东北虎,比10年前多了5~6只;嘟噜河自然保护区筑巢引“鹳”,东方白鹳逐年增多……这些“回归现象”,是我省在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补充水源、恢复植被、资源监测、清山巡护等一系列环保举措的必然结果。野生动物用“脚”为周围的生态环境投出公正的一票。
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世界上最知名的、被人为灭绝的生物,当属渡渡鸟。16世纪后期,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渡渡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每天可以捕杀几千只到上万只,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灭绝了。随后,毛里求斯特有的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原因是这种树的种子靠渡渡鸟的粪便来生根发芽。野生动物与自然环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野生动物是环境优劣最好的“试纸”。
我省在生态治理方面一直遵循自然规律,在大气污染防治、草原治理、水土保持、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环环相扣、层层提升,致力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反过来看,野生动物回归也反映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的提升。
我省正走在从生态大省迈向生态强省的路上。从“大”到“强”,绝非一字之差,但需充满信心;绝非朝夕之功,但需日拱一卒。只要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一起发力,提升绿色优势,必将把我省生态的“体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进而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