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一诺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高校青年学生这个关键群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日前,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段虹结合工作实际直抒胸臆、坦陈己见。
段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铸魂的工程。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理直气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价值取向、文化传承、情感激励和精神引领等方面对大学生德育方面的思想建设功能。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段虹说,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等学科“铸魂育人”功能,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段虹说,信仰是灵魂深处最为坚定、不可动摇的精神状态,它能够引导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理想形式的指引和航标。必须利用好思政课来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努力担当起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筑牢信仰的“承重墙”和人格的“压舱石”。她说,思政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思政课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认知”,更重要的是“认同”,即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党的理论、认可党的方针、理解党的工作、坚定党的信仰。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践行”,把所学的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将来工作、生活的实践中,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到个人的事业和奋斗中,以学促行,以行践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决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确保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段虹语气坚定地说,“当前亟需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在谈及如何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立德树人水平时,段虹认为,“身教胜于言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明道、信道、传道,更要行道。”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思想上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在行动上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和执着笃行,教育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