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花海。刘胜波摄
中国北方村落古石器民俗文化馆。 马淑芬摄
彩云岭上映山红。刘胜波摄
标志性建筑——垦荒犁。王运田摄
□隋雪马淑芬 花海风车虹廊的七彩风车恣意旋转,新增的25000支仿真花藤波浪般流淌……这里是双鸭山市宝清县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不仅可以欣赏到云路花海、龙亭问雅、神龙揽胜、天壶把盏、云起龙骧、荷塘月色等景观,还能参观古石器民俗文化馆、垦荒历史知青馆,感受厚重历史、民俗风情和垦荒精神。 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AA级景区)位于宝清县西郊15公里处,完达山北麓,距离小城子镇1公里,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达到4万人次,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已成为双鸭山市周边深受欢迎的旅游景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912.66公顷,规划建设42个项目,包括花海、水域河道景观带、中国北方村落古石器民俗文化馆、民俗体验区、景区配套服务等,预计于2021年10月完工。 突出优势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 2018年以前,彩云岭还是小城子镇太平村境内的一片无人管理的荒山。彩云岭上的野生映山红已有百余年历史,每年的4月底5月初,满山遍野的映山红煞是喜人。为了保护映山红不被人为破坏,小城子镇政府派专人进行了管护,映山红的面积也开始逐年增多,达到了15万平方米。 但是,如何让“藏在深闺”的原生态景色走向大众,助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宝清县在思考、在行动。 2018年3月,宝清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小城子镇太平村打造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总体思路是将乡村振兴、文物保护、生态旅游、种植结构调整、河长制、美丽乡村、扶贫解困、特色小镇等8方面工作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旅游综合景区,使其成为集林地观光、生态运动、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形成宝清县旅游核心吸引点。景区投入坚持政府引导,多方筹集,全民共建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预计总投资3亿元,项目完工后将形成春有映山红,夏有赤芍,秋有万寿菊、油菜花、千屈菜的千亩花海,冬有冰谷雪雕;山上有垦荒犁标志性建筑、山下有中国北方村落古石器民俗文化馆的一年四季的农村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高位推进全力完成旅游项目建设 一年来,通过宝清县水务局、城建局、园林处等相关部门和小城子镇政府的共同努力,通力配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彩云岭景区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农家乐、风车长廊、凉亭、2万平方米停车场、2座睡莲池和1座荷花池、2公里硬质盘山路、8500米铁艺栅栏、2500株观赏树木、彩云岭山上及截流沟三侧栽植黄花菜、百合及千屈菜12万平方米、天壶及中国北方村落古石器民俗文化馆、垦荒犁工程建设。 其中,中国北方村落古石器民俗文化馆采用北方民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总用地面积5886.9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599.45平方米,馆内包括石器陈列厅、红色记忆厅和民居展示厅。它的成立标志着宝清县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这个馆里有抗联和历史文物200余件,大部分都是群众捐献或交流展览的,最远可追溯到汉魏时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负责石器馆文物管理工作的县博物馆馆长李筠说。 位于彩云岭山顶的中国第一犁——“垦荒犁”高21米,以农民原始的农耕用具“犁”作为宝清县最具标志性的符号,寓意无坚不摧、无土不丰、无难不克、无事不成。 发展“旅游+”有力推动全域旅游 宝清县地处我省东部,位于三江平原核心,北大荒腹地,总体地貌特征概括为“四山一水四分田,半分芦苇半草原”。行政区域面积10001.27平方公里,人口46.6万。享有“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的盛名,有“天府之城”“湿地之都”“煤电基地”“北国粮仓”的美誉。县内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处于原始的、未被破坏的状态,集中体现了大湿地、大森林、大冰雪、大遗迹这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黑土特色,赋予了宝清县旅游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资源基础。 近年来,宝清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旅游业为先导产业,立足湿地、森林、河流等资源优势,依托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旅游业必须走融合发展的路才会有前途。”宝清县把握这一要义,全面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服务业、农业等产业融合,“旅游+”正在全县遍地开花。 从2018年至今,宝清县委县政府在彩云岭景区相继举办了“魅力彩云岭——最美摇篮山”2018半程马拉松活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太极拳表演、“玫瑰之约”相亲大会……更好地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的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特色经济、特色环境,突出民俗氛围,建立生态旅游景区,有力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